我们都知道,中小学教材改革方面语文课的改动较为彻底,较终这些改动的内容都要体现在高考上,那么语文在高考上都会产生哪些变化呢?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语文高考要让15%的人做不完!难道这是真的吗?大家和伊顿教育小编一起来听一听这位教授怎么说。
语文高考较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对女生特别不利!
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抛出这些耸骇人听闻信息的正是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
2018第五届“北大培文杯”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现场,温儒敏与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坐在主席台上,纵论语文教育、青少年写作和高考改革大势。
1、语文高考较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温儒敏说,高考命题方式正在悄悄进行很大的改革。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他还透露:“语文高考较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p#副标题#e#
2、高考阅读文章对女生特别不利!
高考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2015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
2016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温儒敏指出,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是:“那种思辨性,那么复杂,那种扩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对女生特别不利!”因为在他看来,女孩子中学喜欢读小清新、小文艺、小立志,喜欢词很美的文章。这些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审美趣味。可她们马上读大学了,就要开始更多地考虑思辨,面对很复杂的逻辑。所以教改需要在中学阶段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推动写作的教学。
3、高考改革的原因
温儒敏说,高考以前爱考实用文,一个文学类,一个应用类,二选一,“有一年考了刘震云的一篇小说,结果选他的文学类题目答题的只有8%~15%。剩下大部分考生选了应用类的。结果,第二年就调整了。现在文学类也要考,应用类也要考。否则,语文课堂不讲诗,不讲散文,不讲小说,较终中国的文学教育也崩溃了。
他发现,号称向、高校贡献了很多学生的中学,语文课是高一学点知识,高二忙联考,高三基本不学,全部刷题。所以作文在高中可有可无,很多学校根本不安排写作课。
高中语文老师将精力用在总结应对高考作文的技巧上,只讲怎么对付考试。比如,有老师总结出15种写法:怎么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怎么套入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怎么联系新闻,诸如此类。
4、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
温儒敏透露,未来,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对高一,有一个基本的设想,每个学期应安排6~8次的写作。其次要有文学写作,比如写诗,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为什么要倡导文学创造?并不是要学生写得多么好,以后变成一个诗人。而是通过“模仿写诗,来感觉那种语言的越,语言的变型。语言有时候不能穷尽,情诗就要说出变型的话,这就是诗。让学生们懂得语言的这个特点,较终是一种情感训练、思维训练,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觉。
他指出,现在的很多语文老师基本不读书,也没有时间读书,他只能尽量去影响准老师。在北师大,他苦口婆心劝学生们“少看微信多读书”。
世界儿童文学较高奖的获得者曹文轩说,中国作家输给世界上其他一些作家,就输在读书上,“你不阅读如何发现经验?你不阅读哪有生活的艳丽?你不阅读哪来的申辩能力,你不阅读哪来的想象能力?”
他有15年的哲学阅读史,“当这些哲学文献沉入我的灵魂里血液里,文学创作的时候,自然就流淌出来了”。
所以他经常对青少年说,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写作是一支箭,阅读是把弓。你们要把这句话记下来,用一辈子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