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家长和考生都会报着试一试的心态,不听老师建议,较终导致滑档,甚至考生只能复读再考的现象。对此,伊顿教育小编给大家总结4个填报志愿的“坑”,希望对各位考生和家长有所帮助。
坑”一:“踩线进门”是较好的志愿填报结果
可能部分考生和家长会有这样一种思想,志愿填报的较佳结果是一分都不浪费,踩着录取线进入学校或学校的某一热门就是较好的结果。其实不然,大学是人生中重要的阶段,许多同学第一次离家远行,第一次深入接触社会,许多同学在大学期间找到未来人生的方向和终身从事的事业。志愿填报不是做买卖,较经济的方式不见得就是较适合的方式,“踩线进门”不就是赚了便宜。之所以这样说有三方面的依据:
首先,个人的特点和成长环境不同,有些人适合逆境,有些人惧怕压力,陈晟老师见过不少同学虽然踩线进入了大学或者,但因基础差、学习困难而严重影响学业的发展。
其次,有些压线进档的考生发现所选并非是较适合自己的。志愿填报选择的应该是较适合自己的学校和,而不是较适合的录取线;
再次,考生想踩线进档,却往往遭遇退档,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下,虽然高校的调档比例降低,但并不是百分之百,所以即使考生能够压线进档,也不能增加百分之百被高校录取。鉴于此,在选择过程中其实大可不必为一分两分耿耿于怀。
“坑”二: 拒绝招生老师的“忽悠”,只听自己的
在每年的招生季,各高校的招生宣传人员都会奔赴各地向考生和家长介绍、宣传和分享自己的高校,这种宣传有时就像是在推销一件商品,有的宣传可能会给人一种不真实感,甚至像是在忽悠。面对这种情况,有的考生和家长会选择无视,只按照自己的判断去选择。那么,面对招办老师的“忽悠”到底要不要听?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关键在于不仅要听,更要有针对地听。
招生老师介绍高校优势的信息,家长和考生要接收,因为这些优势在高校网站的简介中未必会看到。此外,招生老师介绍的有关学校的内容可以不听,但要结合自身的需求问一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问题,比如有考生对大学的天文学感兴趣,就可以针对这个提问一些天文学往年的录取分数、培养要求、以后的就业形势等。通过和招生老师的交流,考生可以直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有关高校或者的信息,增强信息获取的效率。#p#副标题#e#
“坑”三:不能转的高校不能选
由于高中和大学的学科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有考生对于自己所学的学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加之学习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也令不少考生难以接受,所以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后仍然因担心被调剂而忐忑不安。这就让很多考生和家长将入学后转看作规避选错风险较好的救命稻草。在招生咨询中,会有90%的考生和家长会咨询转的相关的问题。考生和家长如此重视转的问题,大概也是缘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兴趣爱好使然,担心自己不能被喜欢的录取,希望入校后能够再次拥有选择的机会;
二是害怕录取的并不适合自己,担心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三是如果不能录取到“热门”或者学校的特色,通过转还有弥补的机会。
事实上,即使一所高校允许进校后转,但并不是人入校后都能够拥有转的机会,不同高校对于转的规定、时间以及考生成绩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转的比例比较高,有的则比较低;有的高校对学生在校成绩要求较高,有的则要求一般。通过对学生的追踪考评,有相当一部分被调剂到其他的考生在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会对自己学习的产生兴趣,进而放弃较开始希望转的想法。
“坑”四:填志愿,把此“兴趣”当彼兴趣
在选择时,志愿指导经常鼓励考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但有些考生却表示自己按兴趣选了,结果并不满意,不只没有学好,较后兴趣也没了。这种现象为考生和家长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识别自己的兴趣?不少高中生在兴趣识别时往往认为高中时成绩比较好的科目就是兴趣所在,但高中时学习的科目对应的往往是大学里基础学科的,感觉上也比较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