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见过‘瓠犀’这个词了吗?看到的第一眼是不是觉得它可能出现在诗经里,那它读什么呢?是啥意思呀?各位宝子们可以猜一猜,然后再看看下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内容,看自己是否猜对了,那话不多说,一起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一、字音字形
「瓠」读hù而非hú,在《广韵》中明确标注为「胡误切」,粤语至今保留着「wu6」的古音残影。「犀」字xī的发音,恰似轻叩兽角的清越声响,与「瓠」组成充满张力的双音节词。
甲骨文中「瓠」是藤蔓垂挂的葫芦象形,战国竹简上已见将葫芦剖半为瓢的形态。从可盛江河的容器,到比拟皓齿的精致,这个字在隶变过程中,将农耕智慧与审美想象熔铸一体。
二、典籍溯源
《诗经·卫风·硕人》的「齿如瓠犀」,让这个比喻惊艳登场。汉代郑玄注解时特别强调:「瓠中之子,方正洁白而比次整饬」。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延伸出双重意象:葫芦籽的莹润质地象征齿色,整齐排列暗喻齿形。宋代文人则发展出「瓠犀微露」的动态描写,在《武林旧事》里,歌妓轻启朱唇的瞬间,「瓠犀」便成了撩动心弦的视觉密码。
三、现代价值
在杭州某中药堂,老药师仍用「瓠犀」特指优质葫芦籽——这种能清热利水的药材,提醒我们文字最初扎根于土地的生命力。
影视剧《甄嬛传》中「瓠犀」作为台词出现时,弹幕瞬间被「语文课代表」刷屏。这恰印证了:沉睡在典籍中的汉字,随时可能在流行文化中苏醒。
当我们想赞美友人矫正后的皓齿,不妨笑说:「如今真是瓠犀粲粲」。但切记在商务场合慎用,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领会,你藏在典故里的那一分温柔揶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