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诲”这个字,我们是不是第一个想到悔这个字,那它的读音是啥呢?又该如何组词呢?小编这就跟大家来详细聊聊这个字,把自己知道的在这里都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读音与释义
"诲"字在吴语区常读作[hué],粤语发音为[fui³],舌尖抵住下齿的瞬间,仿佛重现了甲骨文中那个执杖教字的场景。
金文字形里,左侧的"言"化作三缕上升的清气,右侧"每"像戴簪女子俯身指点,恰好构成"持续不断教导"的本义。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用"晓教"二字点破玄机——不是居高临下的训诫,而是点亮心智的引导。这种微妙区别让"诲"与"教"形成互补:前者如春风化雨,后者似规矩绳墨。
二、典籍溯源
《论语·述而》的"诲人不倦"原本藏着教育者的谦逊,孔子用这个动词时特意避开"教"字的权威感,正如他"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承诺。《诗经·大雅》里的"诲尔谆谆"更添画面感,周朝太师教导诸侯时,连衣袍褶皱里都蓄满耐心。
汉代郑玄注解《礼记》时,将"诲"释为"渐渍以心受",强调心灵浸润的过程。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则发展出"如时雨化之"的生动比喻——好老师应当像应季甘霖,既不能早也不能迟。
三、现代价值
在杭州某中学的教师墙上,"诲人"二字被解构成H(heart)、U(understanding)、I(insight)的英文缩写,古老智慧与当代教育理念完成对接。纪录片《先生》的镜头里,百岁教师叶嘉莹仍保持着"手写讲义逐字讲解"的诲人传统,这种坚持让《将进酒》的豪迈穿越了时空。
但需警惕将"诲"等同于说教——真正的诲人艺术,在于像苏州评弹艺人那样,懂得在紧要处"落回"(停顿),留给听者思索的余地。朋友教你手机新功能时的示范,其实正暗合了"诲"字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