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子们,在古代神话里有一个旱神的妖怪,大家知道它的名字叫什么吗?小编告诉你,它叫魃,是不是很不常见的字。有些宝子们现在非常好奇这个字读啥?读bá哦,大家可一定要记清楚。
一、读音与释义
谈及“魃”字,其读音常引人好奇。它究竟是读 bá 还是 fá 呢?
正确的读音是bá(阳平,音同“拔”)。将它误读为“fá”可能是因为形近字或声旁误导,但典籍与辞书均明确其为bá音。
“魃”的字形构成颇具深意。它从“鬼”,指其与鬼神怪异相关;“犮”(bá)声,也可能兼有表意,古音“犮”与“拔”通,有拔除、破坏之意,暗示了它带来的灾害。
从甲骨文到楷书,字形虽有演变,但其核心的“鬼”部得以保留,始终强调其非凡、令人畏惧的属性。
其本义,正是传说中能造成旱灾的鬼怪或神祇。
我们可以想象,古人在面对持续不退的酷热与干旱时,将这种无力抗衡的自然现象具象化,于是便有了“魃”的形象——它或许是一片行走便使土地焦裂的阴影,或是双目喷火、让禾苗低垂的枯槁身影。
二、典籍溯源
“魃”字最早的记录之一见于《诗经·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这句诗描绘了旱灾的惨状:旱魃肆虐作恶,大地如同被烈火烧灼一般。这里的“魃”已是灾祸的化身。
而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对“魃”的记述更为具体,甚至赋予了它神性背景。
书中提到,黄帝之女“女魃”,衣青衣,能发光发热,助黄帝战胜蚩尤后,因神力耗尽无法返回天界,她所居之处便会大旱。于是有“逐女魃”的习俗,希望能将她驱赶,以求降雨。
这反映了古人对旱灾既恐惧又试图理解和控制的复杂心态。
历代注疏中,学者们多将“魃”解释为旱神或致旱之鬼。例如汉代郑玄注《诗经》时,便称“旱魃,旱神也”。
三、现代价值
虽然今天我们已用科学解释旱灾成因,但“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价值并未消逝。
在学术研究中,对“魃”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神话体系、民间信仰以及古人对自然灾害的认知模式。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研究都颇有意义。
文学影视作品中,“旱魃”也常作为创作元素出现。
例如,在一些奇幻小说或游戏中,旱魃可能被塑造成强大的反派,其形象往往与火焰、荒芜、绝望等视觉意象紧密相连,成为推动情节的冲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