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和北洋水师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北洋水师是他建的吗?李鸿章是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需要要学习的一个人,也可以说对于清末时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着重的来探讨的就是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跟当时的北洋水师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关系?以及北洋水师从建立到覆灭是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一起来看看吧。以下就是具体的内容: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晚清时期的重臣和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李鸿章还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积极推行洋务运动,进行满清王朝的内部自救。洋务运动中,李鸿章除了一系列军用和民用举措外,还积极主张兴建新式海军抵御外辱。
由于李鸿章的积极推动,满清政府终于建成了近代中国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其纸面实力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仅次于英国、法国、俄国、德国和美国,远过满清政府的另外三支水师,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广东水师。
如果有人说,李鸿章是中国北洋水师之父,笔者个人表示赞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李鸿章,就没有北洋水师。接下来,我们重点聊聊李鸿章对北洋水师的作用和影响:
一、力主筹建北洋水师
鸦片战争爆发后,满清政府终于认识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不再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自此开始,统治阶级内部的开明派们,包括奕訢、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终于说服了掌权的慈禧太后,同意推行洋务运动。
1874年,隔壁的弹丸小国日本,竟敢凭借刚购置的几艘军舰,悍然侵略我国领土台湾岛。
打不过西方列强,慈禧太后忍了。可是,面对小日本的挑衅,慈禧老太太终于忍不下去了,开始大力支持李鸿章兴建水师。当时,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在奏折中也提到:
今之所以谋创水师,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可见,兴建北洋水师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抵御和对抗日本。
1875年,清廷正式发布上谕,下旨筹建北洋水师。以此开始,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之路终于起步了,北洋水师的成军之路也开始提速。
二、正式建立北洋水师
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全力支持,李鸿章开始筹建北洋水师。
李鸿章认识到,大清要建立新式海军来拱卫漫长的海岸线,先进的战舰和武器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船舰的配备方面,他坚持“外购”和“自造”两者相结合,计划在前期时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等到后期国内的造船厂和军工厂形成规模后,再开始以自行建造为主。
1875年,李鸿章从英国订购了8艘小型炮艇,因为其轻便灵活,就像蚊子一样,虽然个头不大,但被叮咬一口,也是一个鼓包,故而形象地被李鸿章称为“蚊子船”。
1879年,为了扩大远海作战的能力,李鸿章又另外购得了“勇”和“扬威”两艘巡洋舰,全部充入北洋水师的筹建中。
1884年,在中法战争的马尾海战中,法国人竟然全歼了清朝较早组建的福建水师。这个惨痛的经历,使满清统治者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建立一支近代化新式海军的重要性和需要性。
1885年,光绪皇帝就扩建水师一事,特意颁布上谕:
自海上有事以来,法国恃其船坚炮利,横行无忌。上年寻衅,迭次开仗,我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水师得力,何至处处受牵制。自始,应以大治水师为主。特谕!
1885年10月,素怀大志的光绪皇帝下旨设立海军衙门,由其生父奕譞亲自出任总理海军大臣,任命李鸿章兼任会办海军大臣。至此,近代中国的水师和海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可惜,这段时期短暂,不到十年功夫就基本停滞了。
名义上,虽然醇亲王奕譞是水师的较高领导,但李鸿章作为具体的会办海军大臣,而且身兼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自然享有全权节制北洋水师的实权。
1885年,李鸿章又从德国定购了“镇远”和“定远”两艘新型铁甲舰,还有一艘名为“济远”的巡洋舰,外加数艘鱼雷艇,极大地充实了北洋水师的远海作战和防卫能力。
1888年,从英国订购的“致远”舰和“靖远”舰,从德国订购的“经远”舰和“来远”舰,共计四艘大型军舰,先后成功抵达了天津的大沽港。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宣告成军并颁布《北洋水师章程》。当时,北洋水师共有各类作战军舰近30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舰30余艘,官兵近5000人。
三、北洋水师的人才培养
在海军的人才培养方面,李鸿章具有先见之明,很早就提出:
水师为海防急务,人才为水师根本。
1866年,尽管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很多政见不合,但李还是积极支持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兴办福州船政局,并且公开盛赞其为“开山之祖”。
1867年,福州船政局设立了船政学堂,培养新式水师的各类人才。在甲午海战中做出巨大贡献的邓世昌和刘步蟾等人,全部都是福州船政学堂的毕业生。
1880年,李鸿章又分别设立了天津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后来,还有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等,都是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兴办。为了向西方深入学习,他不惜花费重金,聘请了一大批的洋人充当教习。
这些各类学堂所培养出的大量不同的人才,为北洋水师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使得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出现大幅提升。
四、北洋水师的基地建设
近代的大型海军舰队,需要要有自己固定的母港和基地,用以人员的休养和训练,用以军舰的停靠、补给和维修。
在北洋水师的基地建设方面,李鸿章着实费了一番功夫。起先,他将从欧洲购买的各类舰船,全部停靠在天津的大沽口,将此视为北洋水师的临时基地。
天津大沽口,它的地理位置的确十分优越,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是京师东出海洋的咽喉和门户,更是京畿重地的屏障。而且,大沽口还设有固定的炮台,便于陆基防御。
但是,大沽口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河道太浅,限制了大型船舰,而是原有船坞的设计和规模都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大型军舰的停靠。因此,李鸿章决定将大沽口设为备用基地,选择旅顺口和威海卫作为北洋水师的性基地。
旅顺口拥有建设水师基地的几乎优越条件,李鸿章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斥巨资在此修港建基地,并在岸基进一步安置了更为坚固的防卫炮台。
之后,李鸿章还选择了威海卫作为北洋水师用于操练和补给的基地。它的建成,使得原先的大沽口和旅顺口、威海卫,三地形成了一个“三角防御体系”。
五、北洋水师的较终覆灭
北洋水师成军以后,纸面的实力一度强大,别的不敢说,起码在亚洲还是无敌的。也正因为有此判断,所以在甲午战争中,清廷才有底气与日本展开海上对战。
可惜,北洋水师先是受挫于丰岛,之后,又在黄海遭受重创,较后,竟然落得全军覆灭的悲惨下场,使得清廷内部大跌眼镜,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事实上,自1888年后北洋水师就再没有增添过一艘军舰,甚至就连弹药都严重缺乏。甚至,翁同龢还多次上疏慈禧太后,建议她提防以李鸿章为首的势力太过庞大。因此,之前在北洋水师的很多将领都被调离原职,使得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大幅度锐减。
当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水师单独与顷举国之力的日本海军作战,而其他的三支水师只作壁上观。李鸿章在战争期间,曾请调南洋水师北上参战,可惜较终未果。李鸿章曾经感慨:
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之师。
从1875年清廷下令由李鸿章督办北洋水师起,到1895年全军覆没于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存续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
期间,李鸿章一直都是这支水师的实际和灵魂所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北洋水师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海防实力,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效遏制了日本侵略的野心,奠定了我国近代海军的基础。
客观的讲,李鸿章个人尽管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但对于晚清时期的政治,还是注益良多,较大限度的维护了的利益和安危。洋务运动的失败和北洋水师的覆灭,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李鸿章个人,他算得上是“三分罪七分功”的近代历史人物。
(转载自悟空问答: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