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学生们关键的时刻,同样志愿填报也是学生们关键的时刻,家长们需要正确的规划孩子的人生,不同的家庭对于孩子的规划当谈也是不同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帮助孩子正确的规划人生呢?关于这个问题,小编带领大家来了解一下,帮助大家更好的规划好自己的未来,详细的关于不同家庭的学生志愿填报的事情,大家了解一下吧!
这段时间和四个比较典型的大学生或者高中生家庭交流,感觉有点借鉴意义,用ABCD代替。
A家庭,三线城市重点高中高三学生,学习成绩中上,几乎每天都在学习,没有休息时间,哪怕是过年,周围家人全权负责吃喝拉撒睡及学习监督。
B家庭,准城市重点高中高三学生,住校,学习成绩中等,妈妈极为焦虑,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孩子的担忧,有时候会跟我说:“万一他考不上什么好学校,就到你们那里读书吧?”(此处无语)
C家庭,三线城市高考移民,分数较高,目前在一所不错的高校就读,但并非自己喜欢的。家长主导其选择高考志愿,并没有达到期待。家长认为是其成绩问题,孩子认为是家长高考志愿的填报问题。
D家庭,三线城市重点高中,未参加高考,毕业直接留学美国高校。母亲为中学教师,支持女儿,父亲为公务员正处等第,曾一度反对女儿选择,认为不务正业,直到自己同事把孩子送到北京国际班,考上排名较低的美国高校后向他炫耀,才明白女儿的成就。
说了背景,就这个话题简单聊聊,分为三个部分吧。
第一是为什么我们要帮助孩子。放假期间为学习英语,看了不少BBC的纪录片,尤其是描述大自然和动物界的内容,感触很深。动物出生时候身体娇嫩,对危险的世界一无所知,是父母教给他们奔跑、游泳、飞翔、捕食、逃跑、社交等安身立命的本领。人类也是一样,孩子在某个阶段需要在呵护下成长。
第二是我们帮助的边界在哪。还是先说动物,动物都无法一辈子笼罩在父母的庇护中。动物不行,人也不行。
首先我们要承认自己终将老去,孩子不但要独立生活,还要承担下一代的责任。其次要承认我们的不足,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并不懂得的生活和事物。较后要明白人都是有思想灵魂的个体,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个人的权利。
如果不明白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包办生活造成的孩子生活问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普遍现象,做事自我为中心,日常不顾及他们感受。可以想象他们步入社会后,将会承受什么。我想问,我们这么努力,就是为了培养“巨婴”吗?
还有传导给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考不上我们心目中的学校和就是人生失败?B家庭的孩子曾经说妈妈想让他学经济学,我问他怎么想,他说他也想学经济学,因为妈妈告诉他学经济学可以赚很多钱。在此不予评论。
当然还有孩子的发展问题。在这里分享一部BBC的纪录片《人生七年》,通过记录十四个不同背景人生的五十六年,让我们从中照到自己。纪录片体现了阶级壁垒,但更深的感受是父母及教育改变人生。物质财富只能得到有限传承、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却会受益终生。
第三围绕家庭和教育谈谈如何帮助。
首先家长要读点心理学。现在社会上有不少家庭教育的培训机构,火爆,我看了几个,感觉大部分都是由心理学作为主线,加上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知识的碎片组成。如果求有用可以参加,但要是放眼孩子的一生,建议深入学习心理学,不但可以解释很多遇到的教育问题,也会减少自身的焦虑情绪。
其次要多深度学习。这个深度学习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果你期待孩子未来学习某个,应该深度了解这个的各个方面,较好把书籍找来认真研读,或者找这个的经验丰富人士(不是只要读这个的就行)进行咨询。二是在自己喜爱或擅长的领域里钻研学习。虽有不同,但学习和发展方式是有共性的,而且父母的榜样作用会大大提升孩子的主动性。体验下学习的艰难,也会让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用科学的方式。
第三要相信孩子。我的儿子四岁半,就已经出现不少出我的地方,比如学习能力、记忆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都是他们的强项。年龄再大一些的通过互联网接触了更多不为我们所知的信息。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冲击,处于信息这么发达的时代,父母的经验优势几乎消失殆尽,再也无法用“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这样的话教育孩子,无所适从的我们也许只剩下选择——相信他们。
较后总结一下,在二线三线城市来回穿梭,见了无数的父母孩子,海淀黄庄的奇景在三线城市也如出一辙,所谓教育学校大学在商业包装的光环中,加上互联网的冲击,在我看来学校外的这种教育质量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差距更多是在校内和孩子的生存环境中。要帮助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当然好,但绝大部分人,比如我,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做到。所以我建议全是向内求,从改变自己入手,给孩子能给到的较好家庭环境,然后让孩子自己选择,在我看来这是较简单的路,当然,也许是较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