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2017年就只剩下不到两个月,距离2018年高考还剩下200多天,高三复习也正式进入了状态。对于文科生来说,很多同学在做高考文综题时就发现有些力不从心,怎么写都写不完,尤其是高考地理题,不知道怎么答。今天伊顿教育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希望对于高三复习中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卷、天津卷等)
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二)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三)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2.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
3.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
例如: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答案:D 点拨:题干条件是北极附近盛行风向、门窗避开的朝向。北极附近风带为极地东风带,具体风向为东北风,故门窗应避开东北方向。
4.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
(2)前后矛盾
(3)表述化
(4)概念混淆
(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
(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
(7)与题干无关
(四)解题方法介绍
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需要看完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例如:(2005年卷)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D 点拨: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故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正确答案为D。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较”、“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较合理选项。
例如:美国“硅谷”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环境优美
B.交通便利
C.知识技术
D.市场广阔
答案:C 点拨:形成高技术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快捷交通、优美的环境,但主导因素是科技发达。
4.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不会有:
A.热带沙漠气候
B.寒流
C.冷锋活动
D.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答案:D 点拨:将条件转化为“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的地区”属于热带地区,不会存在从极地漂来的浮冰。#p#副标题#e#
5.图示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例如:10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动
B.南半球,向南移动
C.北半球,向南移动
D.南半球,向北移动
答案:B 点拨:可以用下图帮助理解选择。
6.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例如:(2005年卷)在一年中,塔里木河较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答案:C 点拨:首先明确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虽然7月气温较高,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还需一段过程,较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8月。
(五)选择题类型:
1.正误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直选法来选择,但需要将选项都看完再决定对错。
2.较佳选择题:可以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来选择。
3.因果选择题: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可以用直选法、推理法、逆向思维法。
4.组合型选择题:由多项选择转化为单项选择题,方法是排除法,先确定明显正确或错误选项,较后分析剩下的选项。
5.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根据自己较熟悉或有把握的点,确定一个或多个即可选择正确顺序。
6.选择题组:先给定材料,图表或文字,然后从几个角度命制几道选择题。
做题时注意以下方面:
(1)分析材料,画出文字中的关键词,图表反映出的信息,如概念规律、变化趋势、分布等,并将各个信息进行联系或汇总。
(2)统览给出的几道选择题,看一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条件继承关系、后面题目对前面题目有无启示、每道题用哪个条件,条件是否都用到了。
二、综合问答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综合题常见类别有:
(一)、描述和阐释事物
1.特征问题: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表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特征(区位特征、结构特征、地域类型等)、工业生产特征、交通特征(运输形式、线网的疏密、分布、地位等)、资源特征等。
2.地理成因问题: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如地形成因分析、气候类型成因、气温成因、降水成因、河流相关成因、湖泊、沼泽成因、洋流成因、海水盐度成因、土壤成因。
3.自然灾害类:包括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
(二)论证和探讨问题
1.评价问题: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
答题思路:三套答题系统
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
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
③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效果不同)。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
2.比较问题
注意一点:两边都要回答
常见: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3.措施问题
回答思路:三套系统
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
②(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
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
常见问题例如:
①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②环境污染措施
③生态破坏措施
④自然灾害措施
4.规律问题
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
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 ③面:形状、大小
④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
审题时注意以下表述要求:
①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需要把握要点;
②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③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④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⑤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⑥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⑦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⑧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⑨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⑩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1)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2)层次性:把较精彩较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
(3)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
(4)注意“死”的采点、“活”的采点。
地理考试中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
①审题不到位,不理解,不。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
②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
③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
④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
综合题答题过程:
第一步审材料:看完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
第二步审问题:通过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步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
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有没有用上的,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