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的兴起,再加上微博、微信、qq等的迅速崛起传播,不仅打人小孩,在校生,个个整天抱着手机,对着电脑,晚睡晚起。对健康十分不利。对此,伊顿教育小编想告诉各位,胜利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同等重要!健康饮食能帮你走上健康之路。那么,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教育部较近印发的《指导纲要》吧!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高校健康教育,增强高校学生健康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 《指导纲要》中高校健康教育具体有哪些内容?又有哪些实施途径能够切实提生健康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其中,很多内容不仅适用于大学生,也能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健康知识。
高校健康教育主要内容
高校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延续和深化,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方面,其目标和内容分别为:
1、健康生活方式
【目标】
树立现代健康意识,掌握健康管理和健康决策的基本方法,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觉规避、有效应对健康风险的能力。
【内容】
现代健康的概念;高校学生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健康决策和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饮食行为与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其应用, 日常生活常见的食品安全隐患与防范(食品安全五要素);睡眠与健康,睡眠不足与睡眠障碍的危害,劳逸结合,规律作息,预防网络成瘾;运动与健康,科学锻炼原则及方法、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烟草危害及戒烟策略,毒品(新型毒品)危害及禁毒,物质滥用(酗酒、滥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等)的危害及防范;环境卫生与健康。
2、疾病预防
【目标】
增强防病意识,掌握常见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常规措施,增强防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内容】
常见传染病(如流感、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的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的基本知识、预防原则和常规措施;抗生素滥用对健康的危害,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意义和项目选择;常用的健康指标、正常范围,测定身体健康状况的常用方法(如测量腋温和脉搏、血压等);正确选择需要、有效的保健与保险服务。#p#副标题#e#
3、心理健康
【目标】
树立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正确应对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需要的相关技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内容】
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相关社会因素;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表现,自我心理调适与技能,促进积极情绪与缓解不良情绪的基本方法;维护良好人际关系与有效交流的方法;心理咨询与服务利用,常见心理问题或危机的辨识与求助;珍爱生命。
4、性与生殖健康
【目标】
树立自我保健意识,掌握维护性与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增强维护性与生殖健康的能力。
【内容】
性与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识;友谊、爱情、婚恋、家庭与伦理道德;优生优育与适宜有效的避孕方法;非意愿怀孕和应对措施;常见生殖健康问题与自我保健方法;无保护性行为对生殖健康的影响;常见性传播疾病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流行与控制,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和预防措施,艾滋病咨询检测和服务,不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预防性侵害的方法和技能。
5、安全应急与避险
【目标】
树立安全避险意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与互救能力。
【内容】
突发事件与个人安全防范,意外伤害(触电、溺水、中暑、中毒、运动创伤等)的预防、自救与互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无偿献血基本知识,无偿献血是公民的义务;休克、晕厥、骨折等急症的现场救护原则,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院前急救技能;动物(犬、猫、蛇等)抓伤、咬伤后的应急处置;防范网络安全风险,甄别不科学、不健康信息的技能与方法;实验、实习等场所安全要求与防护技能,注意个人防护,避免职业伤害;旅行卫生保健的基本要求,规避旅行中的健康与安全风险的基本措施和策略。
高校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1、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高校应按照本纲要确定的原则、内容,因校制宜制定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安排需要的课时,确定相应的学分。针对高校学生关注的健康问题,精选教学内容,吸引学生选修健康教育课程。
拓展健康教育载体。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军训等时机,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经常性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结合各种卫生主题宣传日,集中开展各类卫生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结合阶段性、季节性疾病预防,以防病为切入点,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及疾病预防知识和技能。#p#副标题#e#
2、多形式开展健康实践
融入学生管理工作。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素养和生活作息等行为习惯,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
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把学生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纳入学生志愿服务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传播健康理念和知识。
创设良好的校园卫生环境。配备需要的公共卫生设施,设置需要的卫生警示和标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 。
3、多途径加强健康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充分发挥在线课程作用,开发健康教育网络课程、慕课、微课等,为全体学生提供便捷的健康教育学习平台,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 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
开展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健康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培育健康教育特色,增强健康教育教学质量。
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学生健康教育科普读物、教学图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丰富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保障健康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发挥组织的协同推进作用。积极争取卫生部门和健康教育机构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聘请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师资、开展专题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健康教育保障措施
1、完善推进机制
学校要切实把健康融入高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把维护和促进学生健康放在重要的地位,全力提生健康素养和身心健康水平。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把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整合健康教育资源,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明确一学校领导具体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完善教务、学工、校医院、团委等多部门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设有医学院的高校,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加强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技术支撑和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
各地各高校要切实加大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强化健康教育的条件保障。配备需要的公共卫生设施,充分发挥健康环境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3、加强评估督导
高校把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健康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督促高校落实健康教育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定期对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督查,通报督查结果。
4、营造良好环境
各地各高校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和途径,加强高校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力度,总结交流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传播科学的健康观,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高校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