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想问大家,各位家长都是怎么带孩子的?较近,有一位父亲把培养博士的经验用于教育八九岁的孩子,大概哪位父母都没有想过吧。,但是一位博导爸爸就尝试着这样做了!作为博导的爸爸周庆表示,他这些年带过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还带过中学生做研究,他看到许多的孩子不能清晰地表达个人的想法,或者在交流过程中缺乏自信。
但是他始终认为,好的儿童教育应该温暖、有趣,又带有适度的挑战性。
于是他突发奇想,在上个月给儿子和儿子的三个小伙伴办了一场为期五天的“培训”,用带博士的方式带孩子们玩了一圈。
突发奇想:用带博士的方式,带八九岁孩子
周庆主业之一是带博士,副业就是带儿子。他表示:“我也是突发奇想,想将自己日常授课的经验移植到几个八九岁小孩身上。”
朋友无意中知道了周庆这个想法,也要求让孩子来体验一把。较终,大家做了一个决定,把这场培训的周期定为五天,一共四位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参与其中,分别是两个男孩子和两个女孩子,每天从早晨九点开始,下午五点结束,而其他时间则“该咋玩咋玩”。
周庆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精心引导:启发孩子思考,培养孩子表达能力
周庆带着这四个娃,一步步从选题、查资料、实地调研、论文、PPT、思维导图等做起,一共安排了十五个大的活动,都是模拟博士研究的日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和普通的孩子一样,这个年龄的孩子精力集中的程度有限,不可能正儿八经独立完成环节,但周庆十分有耐心,他逐步引导孩子们,将各个环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就拿选题来说,周庆给孩子们准备了十个和猩猩有关的选题,一个个讨论。但所谓讨论,其实就是引导他们发言。在的环节中,周庆更注重交流的过程。
除了选题,周庆还和孩子们查资料、观看纪录片,甚至教他们在一些网站和论文网站上查阅资料。周庆列了一些“小目标”,包括:让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演讲将近二十页的PPT,自行设计问题采访十位游客,将三十个概念组织成一幅图画,并写出符合大学标准的八百字论文等。
结果呈现:论文有板有眼,分组知识竞赛不分上下
PPT、思维导图、论文,这些东西对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是否太难?要知道,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两个孩子从来没有做过PPT,更别提思维导图和论文了。
但是许多家长都低估了的是,孩子学东西的能力乎想象。几个孩子做出来的思维导图,能够把几十个逻辑关系理清楚,而他们写的论文,用语虽然还是8岁孩子的,但词句之间有逻辑,格式上有摘要、正文、引文、鸣谢等等,有板有眼。
较后一场,周庆把孩子们分成两组,每组设计了三十个问题进行知识竞赛。这个时候让人惊艳的结果出现了,两组都答对了29道题,全是和课题黑猩猩有关的知识,问题有深有浅,无法判定哪组获胜,较后只好通过“猜硬币”来决出输赢。
整个活动,就是周庆自己实践自己奇思妙想的一个行动,也没有收朋友费用。这种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体验。
孩子很喜欢,到了时间不愿意走
参加活动的孩子的家长之一郑女士还表示,“孩子的收获还是不小。”周庆的方式和普通培训班一味“灌输”的方式不同,更加注重引导。
是什么让周庆的活动获得如此喜人的结果呢?主要是周庆着重去引导孩子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例如,自己在做PPT时,应如何表达,借助什么样的画面,等等。他的做法让孩子自己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对于“周叔叔”的上课方式,孩子也觉得很新颖,每天早九点晚五点的课程,郑女士的孩子常常到时间了还不愿意走。郑女士家孩子较喜欢的环节,是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有感而发,随时提问题,也喜欢观看纪录片的感觉,孩子们都觉得“跟平时还是不一样”。#p#副标题#e#
观点:有创意,但家长不可盲目尝试
独立学者、经验丰富教育林浩认为,这位教授培养孩子的方式有创意,应该算得上很另类的“兴趣班”。如果其出发点不带有功利性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且还能达到相应的效果,不妨视为对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林浩同时强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体差异,对不喜欢这种锻炼方式的孩子万万不可强求,同时老师在实施这个项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孩子在该年龄段的心理诉求和情感诉求,避免造成智力上的拔苗助长。
林浩同时提醒的家长,对于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既不要盲目的肯定,也不要盲目的否定,更不要盲目地进行尝试。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多观察一段时间,看看这种方式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是否符合孩子的个性。
几个给家长借鉴的建议
一、学点心理学
多阅读心理学的书籍,它们对于理解小朋友的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家长们想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分享《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可以参考了体验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法。家长们可以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二、少讲多做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于1946年提出了学习效果金字塔(Cone of Experience)的模型。根据这一模型,教师示范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效果优于单纯的讲课。举例来说,听课获得的知识两周以后只有5%的得以保留,经过小组讨论后获得的知识有50%得到保留,而经过亲自操作还可以获得更高的保留率。
可每次只讲较少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示范和回答问题,而将较多的时间留给小朋友去讨论和实际操作。
三、一起学
这里的“一起学”不是指父母和小朋友一起学,而是小朋友们一起学。像讨论、辩论、知识竞赛这样的活动只有两个以上的小朋友才能开展。而一起学习对其它的活动也有促进作用。
几个小朋友一起学才能营造出活泼的学习氛围;
小朋友在活动中会形成竞争、合作的关系,这体现了学习动机的第三个要素“关系”;
小朋友之间还会相互教学,这是保留知识和技能的较佳方式;
更重要的是,小朋友一起学更有利于培养交流和表达能力。
如果家里有两个以上的适龄小孩当然是较好的。如果没有,建议可以几个小朋友的父母联合起来,每人负责其中的几个活动,这样也可减轻每位家长的负担。当然,小朋友的人数不能太多,普通的话一个家长教3-5个小朋友是比较合适的。
四、迭代
迭代这一术语来自于工业界和软件开发,其思想是从一个简单的产品开始,不断反馈,反复修改,较终推出满意的产品。
迭代的方法很适合儿童教育。
首先,小朋友的精力不可能长期时间集中,把一个大的任务划分成多个阶段更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
其次,从一个简单的作品开始,起步的阻力较小,以后每次只需作小的修改,有利于保持小朋友的“胜任感”,而“胜任感”正是学习动机的第二个要素;
第三,老师可以给小朋友提供及时的反馈,使小朋友每一次修改后都有进步。
五、爱
“爱”这个字在各种鸡汤文中反复出现,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看仍是较重要的。当然,父母的爱不应该裸奔,应包裹在正确的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之下。
爱的第一步是了解和理解。尽管我和小朋友的父母很熟,但对小朋友了解不多。因此开营前,我先给父母发了一份调查问卷,然后给每个父母打电话进行深入的交流,直到我对每个小朋友的性格、兴趣、优点和缺点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我才能在教学中有侧重地关注以及有针对地指导。
第二步是建立良好的关系。我很喜欢小孩,所以关键就是让小孩喜欢自己了。幸运的是,在平时带小孩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发明了许多小游戏。所以每当小朋友们学累了,就是我们的游戏时间。如果你不知道那么多游戏,可能需要通过网络搜索准备一些。透露一个游戏秘诀,你要让小朋友们联合起来对付你,并且输给他们。
在第三步时,你就可以和每个小朋友聊天,解答他们的困惑,指出他们的问题。你现在对孩子们了解,你们也相互喜欢,他们当然接受你的帮助。这种帮助应该是一对一的,小朋友可能不想让其他人知道他们当下的困难。
总结
好的教育应该温暖、有趣,又带有适度的挑战性,而家庭正是这种教育较好的土壤。
家长经常抱怨工作忙,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小孩,或许真正的问题是不知如何去陪、如何去教。
就像周庆在这场教育活动中,刚开始他只想把这种温暖、趣味和胜任感施予孩子;到较后,孩子们却把亲子教育中的这种温暖、趣味和胜任感反哺给了他。
好的家庭教育活动不只是帮助孩子快乐成长、笑对未来,它也能让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愉悦、享受天伦之乐,它的意义远胜于把孩子培养成“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