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从二年级就开始两级分化了呢?如果说二年级小学生学习成绩就分化了,还有点早,应该是从四年级开始,分化现象就特别明显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化现象呢?下面我结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做以分析。要知道在学生的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合适的教育的话,以后想要改变孩子的发展轨迹就会变得特别的难。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内容:
(图源:摄图网)
第一,家庭教育缺失,会让孩子秩序感无法得到正常培养,孩子在班上不能遵守纪律,必然会影响到学习成绩。
别看很多家长整天嘴着喊着多么多么重视孩子的学业,但是由于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甚至连家庭教育是什么都不知道,根本没有办法正常培养和教育孩子。就拿秩序感培养来说,从幼儿阶段需要要打好基础,让孩子在家里有规矩可守,在园里才可能会遵守纪律。如果一个家庭里没有家庭规则,整天靠家长吼来管教孩子,增加无法让孩子守规矩,因为对孩子来说什么是规矩或规则,什么是纪律根本一无所知。不知道遵守纪律的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往往都很集中,听课和学习效率都很差。
第二,面对没有好习惯养成的学生,老师也没有办法一一兼顾到。
很多学校教师有责任感,但是较令老师们头痛的是一些孩子特别缺乏自控力。从一年级开始,课上就坐不住,小动作很多,甚至还影响到身边的同学,这样的孩子实际上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掉队了。凡是自控力差的孩子,往往是家长教育素质也好不到哪去,只想让老师好好管教自己孩子,这种逃避教育责任的家长,较终也没有明白一个道理,老师也没有办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给你孩子做好习惯养成啊。因此,对于部分孩子学业成绩从一年级开始就埋下隐患了,到二年级表现还不明显,到了三四年级才彻底暴露出厌学的现象。
第三,光抓学业成绩,而不培养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悲哀。
一年级的很多课本知识,实际上很多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已经学了,因此才会看到很多调皮捣蛋的孩子在一年级时成绩还不错呢。可是到了二年级,成绩就会下降,原因是这些新知识大都没有接触过,由于不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家长每天只顾抓孩子写课外作业,而没有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更没有培养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才导致孩子越来越懒惰,凡是懒惰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不愿意动脑,更不愿意动手,写点作业就喊累。试想,学校能培养孩子怎样做一个有积极生活态度的人吗?只能靠家长在家里培养,如果家长也不知道去培养做一个生活与学习态度积极的人,孩子学习态度必然成绩下降。
第四,真正的分化,不仅是成绩的分化,更有做人品质的两极分化。
很多家长平时谈的较多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孩子考好了,家长会带着骄傲与自满情绪,孩子考不好了,会把怨气发泄在孩子身上。实际上这种风气不仅会让孩子学习目标不明确,用尽乎讨好父母的思想去面对学习,当考不好被父母责罚后,孩子很容易出现自我否定,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很差,自己不如别的同学聪明。但是看那些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他们更重视培养孩子品质为先,而后才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因此,对于只重视孩子学习而忽略品质培养的家长,从孩子一年级开始,家长群体就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这才是孩子学业成绩分化的根本原因。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与其说孩子们参与学业竞争,倒不如是家长们早早就开始了素质与能力的比拼。凡理素质较差的家长,从一起步就已经被竞争所淘汰了,只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过他们。直到孩子彻底丧失了学习兴趣,发展到了厌学的态势时,家长才开始焦虑不安,想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难,绝大多数家长都改变不了孩子厌学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