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帮助学生们获得更好的提升,增长学生的见识,但是读书也是需要选择合适的书籍去读的,并不是的书籍都适合学生们去读,那么在读书的时候,怎样的书籍更有用呢?学生应该选择哪些书籍呢?我在这边分析一下学生读书中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们会的更好的提升,更好的提升读书的效率,那么更多读书相关问题,大家了解一下吧!
现代人不读书,却喜欢读“思维导图”一类指导如何读书的书。这在如今年轻人中,大概也算一种时髦了吧。
但这,毕竟还是奇怪又极端可疑的事情。一者,写这些书的作者本人,都是些名不见经传之人,究其实不过书籍市场上的小摊小贩,见识平常,文笔拙稚,自己司马迁密尔边沁也没读过几本,如何去指导我们去深入《史记》、乔治.斯坦纳这些人与书呢?二來,我也没见过,真的有人可以靠着这些低级的“读书方法论”,在书籍、文章与思想上有什么受益的。筋疲力尽学了一堆如何阅读的方法,书架上的柏拉图、鲁迅连封页薄膜纸都还没拆开,不是挺讽刺的吗?
说白了,这还是身为读者的我们,太懒惰无能了,太投机取巧了,太急功近利了,太不好学深思了,以至于连阅读都以为是可以像“成功学”一样操作套现的。
“怎样读书较有效”?我个人觉得,凡是“较有效”的阅读都是较无效的,不仅无效,而且害人。因为,这是一条歧途,是一种误导,还没阅读之前,心态就已经中毒。
对于的读者来说,经典书籍本身就是我们思想上较大的遗产。现在这个世界,知识的膨胀速度如此迅疾,但这些知识大都是伟大思想的边角料与地沟油,我们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就意味着我们知道的越多,其实越无知,依赖无聊供给与不思考的习惯每天都在加深了。种种迹象都表明,未来的我们将更加仰仗这些模式化的行为,尊重规则的素质可能不断提升,谋生的技能也会加强,但精神空间更空乏,大脑是更愚蠢的。
简单的事情就该简单化,如实观照,穿上一双用智力编织适合书山跋涉的鞋子,步步践履。所以,我们的阅读,还是得“自助餐”式的,选择较合适自己胃口的,挑选其中较具营养的进食——即便有时为了一时口快贪吃一点不那么健康的食品,用途也只在调剂,适而可止即可。
也就是说,适合自身的经典书籍才是我们较应该也是较终的选择。少年迷绮丽,青年爱豪放,中年喜简练,老年好淡远,是人之常情;而历史往往循环,人性基本永恒,太阳底下无新鲜事,阐释永远向着当下开放,差不多也可称为真理。
#p#副标题#e#
因此,读经典、思考人类基本问题,是老生常谈,也不是什么方法,但它也是从阅读中获取真知较有效的途径。
就我个人体会而言,如果世间真有什么读书方法,那还是得回到原点:勤奋而广泛地阅读与思考本身,就是的方法。华山一道,龙门只此。
读书,此外从来都没有更好的技巧与策略。这种“方法”,再啰嗦细致一点申说,无非就是:读的书籍,反复地读,经常地回味;不断地扩充知识面,始终不懈地提升思辨能力;力求学与思合一,努力将知与行验证。可以说,这绝非个人经验,而是一种真阅读者的普遍共性。
爱因斯坦名言,“一切都应该尽可能地简单,但是不要太简单”。读书也应该如是观。“简单”就是读好书足矣;“不要太简单”,就是要认真读、反复地读、广泛地读、带着思考读、与现实结合去读。这种“方法论”其实就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能持续十年八年,必能久伏高飞,学识、谈吐、知识面、眼光境界必然迥然常人,对于人世之况味、生命之实虚也必有深切体会,不会是一个“妄人”,也不可能是“冬烘先生”与“书呆子”。
所以,像街头摊点上、精致书店内那些什么“读书方法论”的书籍,像我们现今这些在小报上、网络上写点小文章的人,说了什么,写了什么,其实都无关紧要的。看似花里花哨很有道理,其实都是些空洞没有价值的推销词。
而包括我在内的这些作者,颐指气使的姿态,矜持圆滑的说辞,云蒸雾绕的理论,打断一切可能的怀疑的触角的意识,已经显示本身就是精神医院真正的病人,是思想世界的穷困者,也注定其所写是烂书、臭文章。
因此,要寻求读书方法的朋友们,奉劝你们赶快逃离,去找孔子、鲁迅、亚里士多德、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治疗吧。一部《论语》,孔夫子网上十五元包邮——真的,“精神”补品本来就便宜,“方法”也触手可得,只看你要,还是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