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等于教学,学校、家长、社会辅导机构之间的本质的功能应该是这样的:
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做一个积极、努力的正能量小孩。同时如果家长具备教学的能力(常说的辅导孩子的能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参与孩子的学习辅导过程。也就是说对大部分的家长而言,教育为主,教学为辅。
学校(老师):教学为主,教育为辅。老师的本质工作是教书育人,但是更偏向于教书的本质功能定位。同时老师也会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教育自己所教的学生,特别是以班主任居多。
社会各类辅导机构:完全的教学工作。教孩子知识,对各类辅导机构而言,不管是差生还是中学生,他们的主要功能定位是知识点的不断梳理和帮助学生巩固的过程。
家庭教育关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在一个家庭里面,家长是不是用心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孩子之间的表现一目了然。
作为家庭教育,他其实是多方面的,包括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孩子情操陶冶,孩子兴趣培养,孩子生活常识渗透,孩子的志向启发等等,可谓是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家庭教育好出来的孩子,针对培训机构和学校教育,就有利处。在学校里跟得上整体学习节奏,也不用跑太多培训机构。
其次,关于学校教育,这是孩子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阵地,孩子能在学校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让老师头疼的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培养良好习惯导致的,比如注意力分散,就是很多父母头疼的大问题。
再次,关于培训机构,这是个性化,个体化的学习补缺阵地,针对孩子个别的学习情况而定,根据孩子学习需求而来。
我想,如果家长能够理解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理解家庭、学校、机构之间的不同功能定位,就会更理智的面对孩子的成长。
我们认为对一个孩子成长较好的模式是:孩子在学校高度配合老师,学到更多的知识。家长在家更积极的参与孩子的成长,如果有能力更多的辅导孩子的学习。如果家长不具备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较起码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不能马虎,把教学这件事教给的机构去完成(或者是老师,或者是培训班,当然较好的是学校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