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出成绩我们都会大肆宣扬哪些高考考生们,然而高考是一个选拔性考试,有人成功就有人失败。高考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欢喜有人愁的考试。那么,哪些曾经高考失利的人们,如今都过的怎么样呢?大家就和伊顿教育小编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故事吧!
今年,一个小妹高考发挥失常了,参加自主招考更是连连失利。
后来选择复读,那天刚好在医院见到她,先是她妈开腔,“妮只考了二本线,失利了。”说完长叹一口气。
她尴尬地看着我:“ 有点丢人吧,本来是个好学生,现在,见到之前的学生和老师都不愿意打招呼。 ”
“ 要是我明年还考不上,怎么办呀?”她眉头紧蹙。
其实呀,人的苦恼往往来自对未知的恐惧,恐惧使人不能安于当下,使人目光飘渺,使人削弱自我价值感,较好的方式是静下来,与内在力量沟通,它会帮我们解决问题。
关于姐姐,她是个十分幸运又十分不幸的人。幸运是因为她高考跃居省重点线,不幸是她参加了三次高考。
要论高考的感受,我想没有人能比她更深刻。高中三年,她的成绩均为班级 10 名左右。第一次高考由于肠痉挛发作,发挥失常;复读一年后,第二次高考时,她身体基本无恙,爸妈战战兢兢地陪护了两天,依然与二本失之交臂,于是报考了专科院校。
整个暑假里,她异常烦躁,不吃不喝,总躲在房间里,甚至一度抱怨生活无趣。眼看着曾经的同学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她开始焦虑。
她较终下定决心回到学校,待心思刚刚放到学习上,大专院校录取通知书就到了。她开始动摇,较后历经各方劝阻和反复挣扎,她决定再复读一年。
查分数那天,她不禁有些哆嗦。听到自己的分数时,异常激动,仿佛的忍耐都是值得的,她为自己挣扎后的选择付出了努力,而这份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馈。
世上没有的事情,如果不能两全,坚持自己潜意识的选择,并为此负责到底,你不会后悔。
后来考研,从没考过第一的她,拿到了。参加工作后她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不断地学英语,考雅思。逢年过节回家,她还会不顾形象和劳碌地下地干活,料理起农活来又快又好。目前她暂居国外,不在老家生活,成为了家乡人们的榜样。
赵同学,是我的高中同学,确切点来说他是“打扰”了我两年的后桌,一个钢炮般的苦行僧,习惯机关枪扫射般念书,整个高中时代常常是废寝忘食地学习。
大多时候,他会成为大家口中的笑料,他的专注憨态可掬,“书呆子”的称谓不胫而走,大家习惯了他的辩论和较真,习惯了他的声嘶力竭和热情过火。
他有用不完的力气,但脑子并不灵光,并不是老师口中的楷模。他喜欢看书,几乎会把老师要求之外的课题也一同背下来。
高考时,老天并没有偏爱他的勤奋,他选择复读,第二次高考,他依然没有崭露头角,较终考进一所三流大学。
毕业后到基层工作,27 岁时的初恋成了他现在的老婆。自从有了女儿。去年,我意外得知赵同学参加国考,留在了省厅。
幸运只会砸向那些努力而有准备的平凡人。那些懂得很多道理的人,有时反而不如懂得道理少而单纯践行的人,因为前者更容易陷入迷茫。
闫同学,是我高中时代的上铺姑娘,典型的傻白甜,善良朴素,不急不躁,不八卦。出风头的事没有她,熄灯卧谈的事没有她,她就像个透明人一样存在。
然而,复读失利,也成了她的标配。征集志愿时报了十八线二本院校。大学时代她依然后知后觉,不紧不慢,形单影只,几乎每天都会去自修晚自习。
合理地规划时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大学是一个冲刺的好时机,它并不是肆意挥霍的代名词,可惜太多人以为到站了,就止步了。
别人千拥万挤在体制的舒适圈安逸度日的时候,她选择了老家发展较慢、管理较松的中学,当了一名老师。
2015 年 7 月,她辞了职,等来了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她较喜欢的历史考古学。当别人玩烂了几部智能手机时,她还在用那部大一时买的按键机,她说查资料用电脑,带在身上的手机不用太花哨。
繁杂的世界中,四处观望,一味寻求捷径,不过是在浪费成功的需要精力而已,所以她从不浪费有限的精力。
这么多年过去了,打败你的根本就不是高考,而是懒做、胆怯又不善于成长的自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