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传统思维中,孩子就是要无条件的孝顺父母,在古时候的以孝治天下的王朝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其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在如今,传统思想在人群中还是有着很大的市场,难道孩子就应该无条件地孝顺父母吗?父母再混蛋,孩子还是要孝顺?这不禁让伊顿教育小编想起了周立波的一段讲话。
孝顺不是道德绑架的绳索
大概在两年前,周立波还不是吸毒的犯罪嫌疑人,而是卫视《中国梦想秀》的主持人,算是半个明星。
有一个女孩出生在农村,因为家境贫困,女孩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送给了本镇另一户人家。
此后二十多年,女孩只知养父母,不知道亲生父母。
整天,女孩和亲生的姐姐相认了。
不久,女孩就陪着姐姐去《中国梦想秀》录制节目。
然而,女孩不知道,姐姐私下和节目组达成协议,将女孩的亲生父母接到了录制现场。
女孩在台下看姐姐表演。
姐姐表演完毕,忽然在台上对着人要求妹妹和亲生父母相认。
二十多年,小女孩不知道亲生父母在哪儿,长什么样。
姐姐也没有事先和自己商量要父母相认的事情。
大庭广众之下,毫无征兆,毫无思想准备。
妹妹拒绝了姐姐和节目组提出的相认要求。
在大家“殷切期盼”之下,女孩说出了自己拒绝相认的原因:“在过去20多年里,在我较需要亲情陪伴的时候,守在我身边的是我的养父母,而不是素未谋面的亲生父母。”
此时,主持人周立波站出来义正言辞指责女孩心胸过于狭隘,要她换位思考,体会亲生父母当年的处境,并原谅他们。
周立波还警告女孩:“否则,你永远不会幸福!”
说是警告,其实更像是一种诅咒。
在国人的传统的眼光里,血缘一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所以,周立波才能如此理直气壮;也正是因为如此,节目组才策划了如此一场戏。
可能他们私下还觉得自己正做了一件正能量满满的事情。
即使是正能量,也需要要讲情理。
即便“百善孝为先”,也不能利用孝顺进行道德绑架。
“孝顺,是一个过时的观念”#p#副标题#e#
《喜宴》是李安的成名作。
电影里的主人公高伟同的父亲是一名退役师长,有威望,有面子,有知识,骨子里也有顽固的传统思想。
他的儿子是个同性恋,在美国和恋人同居。高伟同不敢告诉父母实情,谎称女租客是自己的女朋友。
让儿子早日结婚、成家、生子,是老人赋予自己此生较后的使命。
书信、电话催婚不成,老人决定亲自走一趟美国,督办儿子的婚礼。
婚礼是老父亲旅居美国的老部下操办的,场面热闹而盛大。
和高伟同入洞房的是他的女租客。
本来是演戏给父母亲友看的,却不曾想两人弄假成真,女租客怀上了高伟同的孩子。
此事被高伟同的同性恋人察觉,然后天翻地覆,一地鸡毛。
本来大家以为不懂英语的老父亲应该不明就里。
然而,有整天父亲忽然提出自己要回台湾。临行前,他和高伟同的同性恋人进行了一次谈话。他说的较后的一句话是:“我看,我听,我懂。”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什么比同性恋,不能传宗接代更不孝了,也没有什么比这更让家族丢人、让祖先蒙羞的事情了。
电影中的老父亲是曾经将令一出如山倒的军官,骨子里又有着顽固的传统思想,加上死爱面子的个性,人都觉得无法接受儿子是同性恋、假结婚的事实。一致认为一旦他知道了,不是自己被活活气死,就是儿子会被他活活打死。
然而,他不仅接受了这个现实,而且发自内心表示接纳。他有些失落,但也只是选择了离开美国,回到台湾而已。
对儿子,一句指责的话都没有。
因为他明白,儿子的生活是他自己的,他愿意支持他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喜宴》上映以后,一炮而红,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金马奖较佳影片奖。
后来李安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孝顺其实是一种过时的观念。我已经不教孩子孝顺,我希望我们彼此相爱。”
李安提到,中国自古以来的所谓“孝顺”,其实是有一个不平等的阶级观念在里面,认定小孩要服从家长,要“顺”,它跟现在的普世价值中的“平等”冲突。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说到底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也应当平等自由,没有高低阶级之分
的父母在生育子女的时候,恐怕都只是觉得“应该要一个孩子”,而并不是出于对那个素未谋面的生命的爱。
父母没有征求孩子的同意就让他来到这个世界,而他们将要体会的不仅有生活中的幸福,也将有无限的苦难。
既然并非出自爱的目的而生了孩子,如果生了以后又不好好呵护,如何敢奢望孩子长大了就要孝顺自己?难道就因为他的骨子里留着你的血?
繁衍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中国人生孩子直观的目的则是养老。
养儿防老、孝顺,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如果父母年轻时没有好好爱孩子,甚至让他们饱受折磨,却要他们来孝顺自己,这岂不是耍流氓?
这个道理说出来似乎过于残酷。然而,这才是合理、公平的法则,才符合人的正常情感和情绪,是人之常情。
父若不慈,子则不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纲领。
然而,被后人解释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来怂恿人们愚忠、愚孝,则是别有用心人的阴谋。
这句话从字面上翻译,较直白的意思是“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要有父的样子,子要有子的样子”。
“君”应该有的样子就是仁,“臣”应该有的样子就是忠;“父”应该有的样子就是慈,“子”应该有的样子就是孝。
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独立,而是一个相互左右的系统。
君不仁,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
要臣忠,先需要要有君仁;要子孝,先需要要父慈。
这个顺序不可颠倒。
还是说李安。他的家庭其实十分传统,希望他能够步入仕途,光宗耀祖。但是他高考失利,只能上专科,升官发财成为泡影。父亲又希望他能够出国留学,回来做个大学老师,这样多少能够找补回来一些丢掉的面子。
然而李安似乎从小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执意要读电影,后来到美国留学也学的是电影导演。
毕业后的李安找不到工作,在家做家务、带孩子,一家生活全靠老婆一肩承担,勉强维持温饱。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六年。直到李安年近四十的时候,还是一无。
然而,即使是李爸爸内心十分不赞成李安所学的路,现实又实实在在打了李安的脸。但是他却从来不曾干涉李安的选择。
只要李安明确表示“那才是我想要的”,无论李爸爸内心多么不赞成,却也不曾阻挠,而是默默支持。
后来,李安自己编剧,自己导演的《喜宴》《推手》两部奠定江湖地位的电影中两位老父亲形象,原型都脱胎于自己的父亲。
作为父亲,还有什么比默默支持孩子成长自己想要的样子更为仁慈的呢?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安的家庭生活一直是大家所羡慕的“父慈子孝、夫妇和睦”的样子。
如果李爸爸当年横加干涉,不准李安进入电影行业。也许现在的李安正肥头大耳、油头粉面混迹于各种交际场所,不为人所知,哪里还有华人电影上的这一传奇。
也是因为从小自己受到这一待遇,所以李安能够开明地说:“我不教孩子孝顺,我只要我们彼此相爱。”
感情是相互的,子女和父母之间也一样。
父慈是因,子孝是果。想要子孝,先做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