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九月份开学后,我国的中小学教材正式改版,新的语文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古诗词篇目,这已经很明显的意味着,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未来的方向就要加大传统文化的培养。那么一个孩子赌不赌古诗词,读得多不多,对于一个孩子有多大的影响呢?伊顿教育小编和大家说道说道。
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认为,孩子从小就要打好古诗文的基础,要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感受音韵的美,古诗词的韵律对培养记忆力和节奏感都有益。
一位经验丰富语文老师曾感叹,给六年级的孩子讲授古诗时,领读到“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因为离家一年有余,我几乎心酸又感动得要落下泪来。可是孩子们全无感觉,只是大声读过,然后问我“要求背诵么?”
后来,我跟他们说,古文的美好,只有多次诵读后才能懂得。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总被无情恼”。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
这都是多么美好的意境,足以令人落泪。诗歌带给人较美妙的体验,大概是,在一个特殊的场景,你突然生出了特殊的感动,这时就会感觉胸中有一首诗非要吐露出来不可;如果不能,只能感慨一句“真美呀”或“好伤心”,实在显得单薄,也是一大憾事。可惜,这种美好只有等到长大后才能领悟。
可是,如果没有幼年的文化积累和习惯养成,以后再想领略这份美好,怕也是不现实的吧?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是否要保留古文,而是应该怎样教授古文;不是应不应该背诵古文,而是应该怎样诵读古文?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流传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价值中较为重要的,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大量经典。这些典籍,薪火相传,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当下,由中华文化讲堂编辑出版的《中华经典诵读教材》应运而生。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了有力的传播工具,是传承古今的桥梁,启迪智慧之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