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看过孙俪在拍摄甄嬛传时的台词本,厚厚的一摞,有好几十本,用花花绿绿的封皮包着,因为演员演戏是很跳跃的,上午拍十几岁的戏,下午可能就要拍老年戏,为了防止有错位感,她会用不同颜色的文件夹来区别剧本,这样就会让自己很清楚人物在哪一个阶段,方便情绪的转换。
文言文学习方法
1.自己想办法挑出一篇中上难度的文言文,然后全文翻译,不懂的字词句用铅笔画圈圈,一边画一边吐槽(增强兴趣),或者自问自答,想办法记住这个画圈圈的时刻,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样子是为了将来遇到类似字句时,能够通过情绪/问答,拉开记忆的抽屉,让自己可以回忆起来之后的解释是什么。如果你牢固记住了解释,那这个环节可以省去。
2.反复看、反复读弄错的地方。弄完整篇文章,圈圈不划去。
3.两天后再来全文翻译一次,错的继续画,对的擦去。这次翻译注重培养句读能力,因为第一次可能不熟悉,第二次翻译速度会明显提升,这时候,你已经可以较快分辨出古代专用名词,所以这一边注重句读。
4.隔几天后再来第三遍,同上。如此往复知道这篇文章不仅翻译上基本没有问题,就连句读的节奏也拿捏的很准。
5.如此效仿,搞定难度更大的两篇。这三篇过后,你的上层建筑已经略稳固了,然后就可以回过头来,以淡定的心情,边看边翻译边吐槽完一些简单的古文了。
真正让人佩服的,
还是自己钻研、琢磨的心。
和学习很像的地方是:
剧本是的,它就在那里,
课本、知识是的,也是就在那里;
难的是怎么演出来怎么演谁像谁,
难的是怎么把知识转换成技能,答题的技能、考试的技能、学习的技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但基本的逻辑是不变的:动脑、总结。
作家麦家在《老师姓沈》一文里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他在课堂上讲课也是这样,他讲他的,你听你的,完了不做题,没作业,也不回答具体的问题,你问他某道题怎么做,他总是让你可以回忆一下他在某堂课的某一段的讲解什么的。他经常说,学来的知识是草,思考出来的知识是树,反复强调我们应该在头脑里种树,不要种草。
你听课,听懂了,为什么自己做题不会?
因为老师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讲的,
你也是顺着老师的思路来学的,
那么老师的思路是什么样的?
有想过这个吗?
比如下边这篇关于语文阅读经验的,除了他想告诉你的这些经验,关于他总结、思考的过程,读过之后,是不是也心中有数了呢?
语文阅读的几个小技巧
“XXX的描写有什么好处?”我只要在脑子里搜索一遍以前“描写、好处”的题目,大概不同的参考答案,写个七八条没问题。
比如:1.营造气氛,2.呼应上文,3.铺垫下文,4.衬托主人公心情,5.与XX形成强烈的对比等等等等。
这种东西,日常找个小本子记下来,考试的时候看到这种题,把七八种可能性一列,往原文里一套,对得上就留下,对不上就丢掉,通常能写个四五条,一般语文考试都是踩点得分,把这些现成的东西往里一套,通常80%的分就到手了。
再比如“XX一句用了什么的手法?请赏析。”无非有: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等),或者是比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者是白描、工笔等等,这是可枚举的!然后下面就是:生动形象、富于动感、情景结合、营造了XXX的氛围、烘托了XXX的气氛、表达了XXX的感情等等等。
上面我所说的都是不完全的,如何有完整的训练集呢?去买一本高考复习的语文参考书,里面通常都有一些总结,自己总结整理一下,但是这也是不完全的。我比较提倡在自己做模拟卷的时候,写完阅读题对照答案,给自己踩点评个分,得多少分是次要的,主要是看看自己漏了哪一点。这一点有没有被自己总结过,总结过是自己背漏了还是写出来又被排除了,如果没总结过就加入总结的集合,这个集合就慢慢被完善。每次模考之前都背一遍,默写一遍。平常做题的时候也要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这样考试的时候才能手到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