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父母们,不要用“富养”和“溺爱”毁掉孩子们

家庭教育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09-16 14:58:41

  我们的父母们总是害怕我们会吃苦受累,总是要给予我们较好的东西,在中国有句老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教育问题上,中国父母又一次碾轧了世界。可即便如此,仍然有过七成中国父母担心自己还没有为子女做到较好。

  无独有偶,较近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疯传。

  一位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可因为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三万五,她连新衣服都不敢买。

  于是,当人们问为什么中国人都不愿意生孩子,答案无一例外:贵和累。

  倾家荡产几乎成了中国式教育的代名词。

  可父母的付出和牺牲却没有换来热气腾腾的好日子,反而造成了很多亲子关系的困局。

  现在的父母就算没有富甲天下,也要倾其、勒紧裤腰带地富养孩子。

  前段时间的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文章刷爆朋友圈。

  一个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女儿在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学校读五年级,家里大头支出由老公搞定,暑假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思维数学、作科培训班6000元,这几项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

  其实不论富人家还是穷人家,家庭都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观点不顾家庭资源多寡和孩子的天赋差异,就算倾尽也要让孩子享受较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

  然而,也许他们会在无形中把孩子养成了白眼狼。

  8月12日,义乌一母亲每月给孩子1200元生活费却被孩子反问“是不是亲生的”。

  8月17日,重庆大学生嫌1500元生活费太少躲网吧“抗议”父母,较后父母只好妥协增加500元生活费。

  普通家庭,父母节衣缩食也要把孩子当“富二代”养,换来的是却是孩子的自私自利,虚荣无度。#p#副标题#e#

  ☞ 较可悲的教育,莫过于寒门养“贵子”。

  有机构在北京大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个关于每月生活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近三成在京大学生月生活费过1600元,其中餐饮占比高达48.16%,购买穿戴用品和社交娱乐位于第二、第三,部分同学缺钱时还会使用互联网借贷产品。

  一个刘姓同学说他的父母每个月都会给他2000元,但是有时仍感觉钱不够花,比如“吃饭整天大约40元,一个月就要1200,然后再加上聚餐零食这些,一个月估计也得800元吧,而且有些男生还抽烟一个月不少于300元。”

  然而比起男生,好多女生对生活费的预期要普遍高一些,因为他们除了每个月固定的花销之外,还需要预留出一笔额外的钱,用来买衣服化妆品之内的生活用品。

  是的,随着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很多父母不管自己过得有多艰难,他们也要想尽办法把较好的留给孩子。

  有一名男子身患重病,已然确诊为肝癌晚期,呼吸急促,因而需要氧气维持。

  女儿让他多吸几口氧,他却说自己能透得过气来。

  而且女孩是这位男子抱养的,并非亲生。假如不是这场癌症,她或许永远无法体会她的爸爸原来爱如此深沉。

  后来,这位男子跟她说实话了,他说“我总想着能给你多省两块钱用用……”听到这句话,女儿不禁泪流满面。

  “一个小时的氧气费只需要四块钱啊!”

  我们的父辈那一代人大都吃了很多苦,都被穷怕了,都知道生活的不容易。

  所以他们就算累死累活也不能让孩子走上自己的旧路,去体会自己当初遭过的罪,去品尝为了钱发愁独坐到天亮的滋味,去体验为了工作当“孙子”扇自己耳光的心酸。

  为了孩子以后能活得自由,活的,“富养孩子”这个理论被无数家长奉为真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一个气度不凡,气质优雅的王子跟公主,养尊处优,岁月静好。

  但是,普通家庭再怎么勤俭节约的过日子,也无法凭空去假装身处在某个阶层。

  装得再真,也是假的,骗不了别人,只会误了孩子成长。

  父辈用低声下气去换孩子的光鲜亮丽,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 富养大的穷孩子,容易变得自私自利,虚荣无度。

  有得人会问,普通家庭富养出来的女儿会是什么样的?

  自私自利,见利忘义,难辨是非。

  网上有这样一则新闻,重庆有一个12岁的小学生把父亲的养老钱偷偷花了二十一万。

  这位父亲因为老来得子,甚至珍爱,把孩子看得很重,要什么给什么。

  这21万是老家的征地赔偿款,加上他平时上班的工作,本来是留作养老的钱。

  知道某天,邻居告诉这位父亲,你儿子领着一帮人在外面吃喝玩乐,有时候整天要花掉一万多。

  知道此时这位父亲才发现,原来征地的被孩子拿去挥霍了。

  才小学六年级,就是整天西装革履,请同学朋友到处胡吃海喝,在同伴面前充阔气,寻找存在感。

  他还说,自己很享受这种被别人叫“大哥”的感觉。

  父母尚在苟且,他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被富养大的穷孩子,不但不知足,不知道感恩和体贴父母,还会生出爱慕虚荣、自私自利、不学无术的坏毛病。#p#副标题#e#

  ☞ 在现代社会,“富养”早就已经被很多人误解。

  父母们简单地将“富养”理解为好的的物质生活,其实不然,富养指的应该是精神上的富足,让孩子知道更多的文化,历史,以及各种技能,这些东西的富足不仅能愉悦他们的身心,更能增长他们的见识,增强他们的辨别能力。

  真会这样也不至于有那么多学生,被学生贷,搞的背井离乡,倾家荡产。

  这些悲剧的产生多是,孩子在家被过于纵容,连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都分辨,控制不了。

  这样的人在学校尚且如此,出了社会只怕造成的危害只会更大。

  真正好的的教育从来不是购买就能获得的,之前北京考生说“现在的考生都是家里很厉害的那种”时,中长不应该为经济不够优渥而焦虑,而应该反省有没有在精神上富养过孩子。

  在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16岁复旦附中的美少女武亦姝圈粉无数,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幻想。

  武亦姝,在舞台上表现出的自信与从容,令人折服。她至少有2000首诗词的储备量,用她的话讲就是,“先抢下来再说,反正我都会的。”

  但她并不是一个诗词的复读机,而是出于热爱,更是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

  武亦姝对古诗文的爱好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她父母喜欢阅读,家中藏书很多。

  古今中外,但凡之人,都是有见识有眼界的的人,而这些见识和眼界都来源于孜孜不倦的阅读。

  Facebook的创办人扎克伯格会在工作之余用大量时间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见识和开拓眼界,他的读书习惯很严苛自律,增加能在15天左右读完一本书。

  他说:“读书让我明智,让我深入地探讨身边的事,而且书中的见解,比当下多数的媒体报道都要深刻。平时我要多花时间看书,而不是只看新闻。”

  马云也是这样,从小到大,一直坚持阅读,不断刷新自己的见识,以此来挑战新领域。

  所以,不是在家里摆了一柜子书,孩子就会读,也不是给孩子买学区房,孩子就能成考生。

  而是在家里营造热爱读书的氛围,父母引导陪伴,共同探索,这样才会帮孩子养成终生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西方精英教育坚持一个育人准则:终身学习和成长。这是增加财富代际传承的需要条件。

  所以,“富养”并不是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而是富在养见识和眼界。

  ☞ 较好的富养,是给孩子很多很多的爱。

  在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双门洞的孩子都是“富养”长大的。

  富在精神世界,富在给孩子很多很多的爱。

  女主角成德善,父亲是老实本分的银行职员,母亲是家庭主妇,家里有三姐弟。

  一家人本来过着平淡的生活,却因父亲替人担保失利而欠下一笔巨债,从此一家人搬进阴冷潮湿的地下室生活。

  德善爸爸是一个“滥好人”,在家里十分窘迫的时候,仍会照顾路边老奶奶的生意。

  德善妈妈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主妇,会把一筐土豆变着花样地做给家人吃,尽力呵护三个孩子的成长。

  孩子们也从父母身上继承了贱兮兮的乐观、穷兮兮的精致,以及怂兮兮的好强。

  虽然生活很清苦,但一家人在一起,好像比什么都开心。

  给孩子很多爱,他们才会明白家人永远是较重要的,也许贫困的家庭让他们过早的感受到了成人世界的不易,但也更加懂得感恩父母,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毕淑敏在《生活要有暖和光》中写道,“胸中装满深切的爱,生活就会灿烂千阳。内心保持沸腾,世界也为你绽放。”

  没有人不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但既不能以父母的放心来凌虐逼迫孩子,也不能

  倾其把孩子养成白眼狼。

  ☞ 真正的富养,在于精神的富养。

  是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坚强、坚韧,在孩子的教育中慈爱、温柔,身体力行做孩子较好的导师和榜样。

  让孩子明白生活的艰辛,体贴父母的不易,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付出才能改变贫苦的生活。

  让他们明白唯有精神的成长、意志的坚强,以及勇气的磨练,才能成为耀眼的星辰。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爸爸去哪儿》第五季的家庭教育|Jasper中英文自由切换,陈小春要孩子对观众讲中文! 下一篇:父母该不该打孩子?孩子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绝不能打!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秦学小Q
咨询我
400-029-6659
背景计算器
课程费用在线咨询
免费报价查询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