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成器”到现在还适用吗?如何用其他方式“惩罚”孩子?

家庭教育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09-13 10:33:00

  很多时候,孩子的调皮不听话确实让家长很无奈,甚至火冒三丈。但是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 那么,如何用其他方式“惩罚”孩子?
 

  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

  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

  “我现在心情不好!”

  “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

  “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

  “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

  ……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 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

  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p#副标题#e#

  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

  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父母较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

  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这时候的孩子,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

  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较重要的是,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家庭教育
上一篇:伊顿教育|家长必读:爱子“七不责”都有哪些内容? 下一篇:伊顿教育|家庭教育:不要将孩子视为人生负担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秦学小Q
咨询我
400-029-6659
背景计算器
课程费用在线咨询
免费报价查询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