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马上就要开学了,高考的招生录取工作早已结束,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把我们录取进了大学里呢?高考的招生录取工作是怎样进行的?大学招生办的老师真的是一份份的看考生的志愿表和成绩单吗?到底是谁决定了一个考生被哪所大学、哪个录取?看看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文章里是怎么说的吧。
1 网上录取改革让高考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从意义上说,没有以网上录取为龙头带动高校招生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招生工作就不可能适应考生人数和录取人数不断增长的需要,就不可能有效地增加考试和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
2005年开始实施的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之所以老百姓满意、社会赞誉,其中较重要的一条就是信息公开,网上录取高度实现了招生工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为招生录取信息公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从制度和机制上逐步建立、完善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提供了保障。可以说,网上录取改革是高考改革历史的必然选择。
2 网上录取改革推动了高考报名、评卷的一系列网络化
在网上录取改革的带动下,各省(区、市)的普通高考、成人高考等均实现了网上报名、网上评卷、网上录取;硕士生招生实现了统一网上报名以及统考科目的网上评卷。高校招生计划管理升级为在互联网统一平台上进行来源计划的编制、审核和下达工作。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网上录取软件的升级改造又为在2017年按—学校投档的试点提供有力的保障。
考生要认真填涂各种信息表(卡)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考生电子档案是网上录取的依据,其来源是考生在高考报名、体检和填报志愿时所填涂的各种表(卡)等。由于考生填涂表(卡)错误造成高考落榜的情况偶有发生。因此,考生要严格按照省级招办提出的要求,认真、准确地填涂各种表(卡),并反复检查,增加信息真实、准确。
考生需要亲自确认电子档案的准确性
从考生填涂的各种表(卡),到形成考生电子档案,中间要经过信息采集过程。所谓信息采集,就是采用电子扫描技术和人工录入的办法,将考生填涂在表(卡)上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存储。为了增加考生电子档案的准确性,各市(区、县)、地(州)招办在完成信息采集形成考生电子档案后,都会打印出一份,由考生本人确认无误后签字。有的考生不重视确认和签字过程,不仔细审核,有时会造成错误。为此,在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明确要求,要对采集的考生信息进行确认。
考生应详细了解所报考学校的录取规则
在招生过程中,各校的录取规则是通过一个叫“普通高校招生计算机网上录取系统院校子系统”的程序来实现的。学校在预分之前,将根据该校的招生规则设定有关的模板,如:预分的原则、二志愿级差的设定、对文化课成绩的使用方法、服从调剂时的取舍原则、对外语语种的要求等。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需要认真阅读所报考学校的《招生章程》,详细了解录取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