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过了高考,却死在了大学”,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普通学生在大学混吃混合,只求较后混得一纸文凭。更有学霸考试清华因挂科过多被劝退。“拼过了高考,却死在了大学”的原因是什么?伊顿教育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1, 我们一直以来的中小学教育重在“是什么”的标准答案教育,尽管近年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可这种多年沿袭下来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的转化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比如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开始“写作业”,每天要写拼音,认几个字,每个字写几遍,算简单的加减法,很多老师的要求就是写在本子上,实际上这种方法很不适合幼儿园孩子的特点,不过这种方法老师比较省心也容易做要求和便于掌握孩子的学习进度。
现在很多小学施行快乐教育,可普遍来说孩子小学初升高依然是靠实力说话的,实力就是孩子的成绩,这种方式并没有什么错误,尤其是高考,成绩更是说一不二的硬实力。毕竟选拔人才是层层筛查的一个过程,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能力。
不过,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重点偏移了,大多是在已知的领域里反复练习,预习、听课、复习,这很好地鼓励孩子踏实取得好成绩,不过我们很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提出质疑,我们的老师也是如此过来的,所以也很少能在孩子的知识建构和思维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毕竟,知识建构和思维建立的收效在以后、在未来,很可能一时无法看到好成绩,对学校和家长要求尽快见到好成绩的心情不符。
所以这种大环境不是个人能控制得了的。#p#副标题#e#
2. 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教育观念的短视。很多家长要求孩子“你考上好大学也就出息啦!”大学似乎成了孩子奋斗的较终目标。
其实我们教育的较终目标决不是大学,孩子的较终目标更不是大学。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未来的能独立生活并且能让自己生活快乐且有益于社会的社会人。只不过通过大学的途径,一个人创造的自我和社会价值会更显著,当然他个人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会更强,附带的价值会更多。不过很多的家长忽视了这一点,只是一厢情愿地竭尽全力促使孩子上大学,把形式当成了本质,更是忽视了孩子自小成长过程一些能力的培养和特长的发展,形成了很多孩子一门心思努力学习只为了上大学,而不知上大学是为了什么?这类的孩子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没有规划,也缺乏对自己的了解,在经过了辛苦的中学生涯后,一下子仿佛失去了目标,心中没有了主意,而此时,很多父母则认为孩子已经足可以为自己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做出更深的考虑和安排,完全不必或者父母也实在是无能为力啦。
所以出现了很多争相让孩子出国留学,为了考试成绩不惜让孩子服用药物,或者为了孩子上大学倾家荡产等等不可思议的没有底线的例子。
我们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进大学深造,但不鼓励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无视底线。
社会沿袭下来的观念和模式、家庭养育孩子的短视和功利导致了这种“冲过高考,死在大学”现象。在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的现状下,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调整我们自己的养育观念和养育方式方法,更重视孩子多项能力的培养、长远的发展,因为他步入社会后,生活靠的不是当年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