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当爸当妈的都有这样一个心理:孩子吃好穿好,大人苦一点累一点也值得,拼了命也要为孩子创造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殊不知,这样往往会害了孩子。伊顿教育小编觉得,这是较失败的家庭教育。一起来看下面的故事:
男孩的爸爸身体不好失业在家,正好照顾孩子的生活,妈妈开着一家店经营些小生意,一家人的生活还算不错。
男孩小的时候很调皮,因为是爸爸全职照顾他的生活,妈妈一心忙生意,所以男孩的生活就是爸爸做饭他吃饭,吃完饭各自忙碌,没有沟通和交流,妈妈为了弥补不能孩子的遗憾,只能在经济上来满足孩子。
孩子有很多玩具汽车,机器人,但是买回来没多久就不再玩了,因为他知道,见到妈妈时较值得期待的就是和妈妈提要求,然后妈妈会满足自己。
妈妈觉得,小孩子嘛,就是想要个玩具而已,自己赚钱就是给孩子花的,于是,母子之间就养成了这样的相处方式,我花钱,你买单!
渐渐地,随着孩子越长越大,孩子已经不再只局限于对玩具汽车感兴趣了,孩子开始喜欢各种服装,手机,妈妈觉得,孩子大了,特别是男孩子,自信很重要,自己这么辛苦的打拼不就是为了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能有吗?于是,她不需要孩子提醒就会主动留意这些东西,甚至会主动买回来给孩子个惊喜,果不其然,孩子欣喜地说着世上只有妈妈好!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p#副标题#e#
转眼间,孩子上大学了,孩子选择了计算机,用孩子的话说就是不管学习怎么样,装备是要跟得上,于是妈妈给孩子买了一台当时刚出来了一款新品电脑,孩子开开心心地带着去上学了。
四年的学习生涯,妈妈没有听说孩子考过了多少证件,只是经常收到孩子的电话说需要换这个需要配备那个,母亲只想,孩子在外不要被人看不起,不要吃苦就好。
眼看着孩子快要毕业了,妈妈想着该给孩子准备房子了,因为经济下滑,生意不好做了,妈妈一个人挣钱支持一个家庭,她选择了压缩大人的支出和消费,增加孩子的日常需求,她还贷款在市区给孩子买了套房子,等着孩子毕业回来成家立业。
大学毕业了,孩子给妈妈打来一个电话:
“妈,我谈了个女朋友。”
妈妈一听,开心地说:
“好呀好呀,带回来让我看看,房子也收拾好了,你们回来看看好不好!”
儿子在电话那端静静地说:
“妈,人家女孩子是省城人,怎么可能跟我回去?”
妈妈没有听出孩子的画外音,说:
“那有什么,我儿子这么,咱家条件也不差,真的相处到那个份儿上,这些都不是问题!”
儿子有些没耐心地说:
“妈,我想能不能把房子卖了,我觉得要是能在省城买套房子,对我将来发展更有利!”#p#副标题#e#
妈妈一下子愣住了,十年的贷款还没有还完,儿子从没有说过一声谢谢,现在竟然“狮子大开口”!
妈妈挂断了电话,回想着自己这么多年来对孩子有求必应,做到了孩子眼里的好妈妈,除了好妈妈这三个字也就没有什么了,因为孩子每次提要求前都会先说自己是世界上较好的妈妈,而这次,连这三个字也没有了。
房子没有卖掉,妈妈说生意不好做,钱不好挣了,儿子只是说:
“呃,我不回去了,我想在外面闯一闯”
妈妈什么都没再说。
养育孩子,总是因为他还小,他的要求看似那么微不足道,于是父母不在意,无底线的满足孩子,他们甚至觉得苦了自己也不能苦孩子,就是因为孩子还小!
于是,父母苦着自己过日子,孩子以为自己就是富二代,看似一家人,实则一个是剥削阶级,一个是劳苦大众。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他们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和苦难后,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艰难困苦,都向孩子进行过滤、屏蔽,为孩子刻意营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又怎能奢望他们知父母恩?蜜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