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过后,各地区的高考考生会成为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之一,那么高考考生们之后的发展之路究竟怎么样呢?高考考生们学业完成后都从事了哪些职业?特别是历年中国各地区高考考生的职业发展与事业成就如何?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较有出息的高考考生去哪儿了?
根据《中国高考考生调查报告》对1952-1999年中国各地区高考考生职业发展调查分析发现,物理学、数学、生命科学、建筑学、自动化等理工科有7名考生当选中国、国际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物理学、数学等理学出身的高考考生职业成就较高,出现行业领军人才;整体而言,医学、法学、中文和新闻学等的高考考生职业发展较顺利,事业成就较高,职业预期与个人预期、社会预期符合度较高,频现行业领域“领军人才”;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的高考考生大多从事学术研究,尚未涌现出享誉国际的学术大师。经济管理出身的高考考生职业成就较低,行业拔尖人才“凤毛麟角”,多属“高级打工仔”。高考考生难成“职场考生”原因多,“钱学森之问”尚待破解
在1952-1999年我国高考考生中,“职场考生”凤毛麟角,即在目前我国商界和政界等行业的“职场考生群体”中难觅高考考生的“身影”,较主要原因是过分夸大了高考成绩业发展中的作用。
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高考主要考查一个人学习知识、应对书面测试的能力,书面测试毕竟不可能将复杂的现实职场有效的予以体现,现实世界中的职业发展成功与否有很多影响因素,如个人业发展上有无“人类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强烈兴趣”,能否具有立志、苦读、敬业、报国的优良品质和“达则兼济天下”的规划、抱负、志趣、雄心;具体而言,职业发展领域的正确选择(特别是是否选择了符合个人天赋与兴趣的而不是不顾个人实际情况追逐所谓热门)、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具有较高情商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气候以及各种偶发性机遇等。
此外,高考考生是按照相对位置排序的,一分之差就决定很多考生的位置排序,而一分并不具有实质性的能力差异含义,正是如此,高考毕业后成为“职场考生”的几率与高考前10名甚至前1000名相比并没有什么差别。
好的资源投入巨大的高考考生,承载了社会各方太多的期望,包括破解“钱学森之问”。 厦门大学博士冯用军副教授分析指出,多数高考考生之所以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就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多看牌子、少关注大学的发展环境,挑时多随大流奔热门、少立志长远扎根基础学科,缺乏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结果很多高考考生扎堆大学热门,不得不中途转换学科或职业岗位,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青春,而且浪费了纳税人的好的高等教育资源,毕业后所进入职业领域强手如林,减缓了他们脱颖而出的速度,降低了拔尖创新人才的产出率和行业领袖人才的涌现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