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陌生人在打招呼时的反应机制是什么?

家庭教育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08-15 09:23:15

  孩子对陌生人在打招呼时的反应机制是什么?

  

  父母将孩子带出家庭的空间,带他们接触外部的世界。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陌生人。有的孩子通常可以按着父母的孩子的要求大方的向其他人打招呼,有的孩子害怕与外界的陌生接触,通常会躲在父母身后。
        怕跟人打招呼,每次要ta跟人打招呼,就抿着嘴、一边往后缩,一边钩着眼睛看爸爸妈妈,不说就是不说。你站在一旁,害怕得罪了对方,觉得尴尬极了,觉得自己没把孩子教好,你忍不住开始责备ta:“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

  你觉得郁闷极了:“真是不公平,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活泼,自来熟,讨人喜欢,自己家的孩子就这么不开窍呢?”

  爱不爱打招呼,是天生的,也是父母后天影响的.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性格既有先天遗传,也有后天的环境作用,两者难说孰轻孰重。但笔者认为,对于幼小的孩子,也许先天的成分更多一些,因为比起成年人,他们的性格受后天影响的时间并不多。

  天生较不怕生的孩子,通常能顺着大人的要求,腼腆地轻声说“阿姨好”,但天生个性较为内向、敏感的,对陌生人心生戒备,要ta对一个见都没见过的陌生人表示友好和开放,往往内心要经历一番痛苦的挣扎。

  孩子不爱打招呼,也许你该反思一下,是不是遗传你们夫妻俩的?你们一个人小时候,是不是也很害怕和陌生人打招呼?也许孩子不爱打招呼,真不能全赖孩子。

  怕生,是进化所得的“安检”机制

  其实,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你记得,你的婴儿在五个月大前,任谁抱都可以。但在六个月大前后,突然间,除了妈妈(主要照顾者)外,好像看谁都不顺眼,谁抱他,他就扭头大哭。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

  虽然这个焦虑,会在一岁半后,逐渐淡化,但随着年纪渐长,在面对陌生人的那一剎那,他们会有一些直觉的警觉。他们会静静的看着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去观察“这个人安不安全?”、“他对我好不好?”。

  “陌生人焦虑”让孩子只接近对他成长有利的人,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和依附,并从那个依附里发展安全感。而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又何尝不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透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遗憾的,许多成人在引领幼儿接触他第一次遇见的人时,会忽略掉幼儿的这个观察,这道“安检”过程。更让孩子担心的是,他还来不及反应,这个陌生人,就会靠他很近,摸他的头、拍他的脸。

  假如你是孩子,你会是什么心情?

  不打招呼就责怪孩子,你想过孩子的感受吗?

  “每一回听见大人这样说孩子,我总觉得好不忍心。曾经是小孩,现在又和幼儿打交道,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是一种羞愧,也是一种挫败。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成人失望。而这种种的感觉,都得同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被揪出来。”一位台湾的教育博士如是说。

  将心比心,作为大人,在大庭广众下被羞辱,也觉得不好受,那么,同样的痛苦,为什么身为父母,却硬要强加于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还这么小,真的忍心么?

  身为父母,其实哪里忍心怪罪孩子?但是,“孩子是要教的,教不好是父母的责任”,父母们就在“为人父母的责任”中勉强让自己的心硬了起来,虽然坚硬的心能够帮助父母克服内心的软弱,可是却也因此,难以体会孩子的感受。

  我们甚至不觉得孩子有自尊心,我们觉得他们那矮矮的身驱里,没有太多感觉,没有太多自尊。所以,我们的话不会让孩子受伤,就算受伤,也是一点点。

  或许,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也被默视了,所以现在长大了的我们,也看不见幼儿的自尊心?我们看不见那站在巨人丛里的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我们看不见小小孩的罪恶感,因为连他心爱的爸妈(甚至爷爷奶奶)也觉得他不够好,在大人的注视下数落他。

  是的,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的责任是尽到了,不会落人口舌。在的“目光”下直贴孩子标签(没礼貌、太吵、不听话……),“警惕孩子”的目地达成了,好像离“好孩子”的目标也愈来愈近。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家庭教育
上一篇:家长文化程度不高该怎样辅导孩子?伊顿教育教您怎样做 下一篇:明星爸妈也很严厉:看看宋丹丹、倪萍、胡军、潘长江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