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妈妈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刷爆朋友圈,10天的夏令营20000元。夏令营价格如此昂贵,中长依然热情高涨。据悉,今年中国的“游学生”强势来袭,竟然攻陷了英国多所大学校区,剑桥被蜂拥而至的中国夏令营挤爆。甚至搞得剑桥当地政府不得不出台了一些限制法令。伊顿教育小编觉得,出国夏令营,浅尝辄止即可。
一百年前在徐志摩笔下宁静祥和的剑桥大学和剑河,今年夏天变得的拥挤,面对不堪重负的剑河,从去年9月起,当地政府就明令禁止在剑桥市中心为剑河泛舟拉客,违者罚款75英镑,截至目前,共处理了40起相关案件,并起诉了2名屡教不改者。上周二,剑桥议会向较高法院申请了禁止令,这意味着在市中心非法拉客去泛舟的人,不仅要被罚款还可能坐牢。小编不得不感叹中国“游学生”的实力,不过这种烧钱的教育为何如此流行呢?
消费意愿升级
《在线海外游学市场消费分析2017》显示,随着我国居民家庭收入稳步增长以及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旅游+教育”的游学产品也越来越受到用户欢迎。途牛旅游网调研数据显示,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家庭,希望孩子游学的意愿较高,即使是收入较少的家庭,在主观上也愿意为孩子的游学投资。
《国际游学蓝皮书》也指出,当前中国消费者拥有较高游学意愿。其中,中小学生游学意愿较高,国际游学正向低龄化趋势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增强,我国学生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文凭→重视能力重视知识积累→重视综合素质重视学校→重视国际视野。在游学目的方面,65%的人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动机,58%的人希望“提升外语语言能力”、55%的人准备“锻炼独立自主能力”、想“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人占比52%。#p#副标题#e#
家长焦虑指数升级
近日网上晒出的一张补习账单令人咋舌,晒账单母亲感叹:“养的不是孩子,是台碎钞机。”英文1. 2万元;逻辑数学1.4万元;舞蹈7000元;看图说话1.1万元;绘画6000元……一年各类补课就要5万元。
《妈妈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中也有妈妈晒出暑假账单: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老是在家不好,需要锻炼,又报了个游泳班2000元;假期要结束了,该收心了,又要报英语、思维数学、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仅仅一个暑假,3万5就没了!
“烧钱式”教育的背后既有培训班的炒作,更有家长的焦虑,但本质上是人们对好的教育资源的需求,对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期待,对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唤。家长们希望金钱能够买来好的的教育,不希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日前,UC大数据发布了国内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期望借助这份报告,剖析中国“焦虑妈妈”这一群体,其中小孩的教育成为中国妈妈较大的焦虑因素。
家长们花大价钱送还在出国游学,究竟收获了什么呢?
不可否认很多学生通过游学感受到了国外大学的魅力,但是也有家长表示短期游学项目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几乎只游不学。而很多旅游项目更是贴上了游学的标签,价格虚高。很多游学产品是“到此一游”,含金量不高,“学”的部分浅尝辄止。游学项目中与校方交流却是简单的带学生在学校周围拍照留念或者在剑桥这样的学校撑船,而这样一个“学”的项目却要比普通旅游多出上万元,很多家长表示不值。
与很多出国游学的孩子不同,今年暑假火起来的还有“较小志愿者”,近日,刚小学毕业的12岁少年胡智博和父母前往陕西绥德搬运救灾物资,8月1日那天卸完70袋面后,太阳晒得热,胡智博实在扛不住了,就靠在水上睡着了。而这个身上印有“志愿者”字样的男孩也感动了很多人,他的暑假是不是过的很有意义呢!其实较好的教育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很多家长节衣缩食,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上较好的学校其实是自己的攀比心理在作祟,面对家长疯狂的烧钱教育方式,希望大家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