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依旧占据各个播放器和社交网站的榜首。剧中结局是:罗子君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凌玲成功上位,日子却也不好过,抢过去的东西,总是要还的。而罗子君、凌玲、贺涵等人的教育孩子的手段大不相同,不知道各位家长喜欢哪种教育方式?随伊顿教育小编来看!
罗子君,离婚前对孩子的教育是粗放型,全职太太,衣食无忧,与外界几乎隔绝。她性格大大咧咧,在她的世界里,凡事得过且过,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没需要太严苛。孩子应该享有快乐的童年,没需要给孩子太多的学习压力。丈夫辅导儿子做智力题时,她在一旁说道:“小学一年级有需要学那么复杂吗?会数123就行了”。还把丈夫的教学道具苹果拿去削给儿子吃了。
离婚后的罗子君,不仅在生活上有很大的改变,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有很大的变化。
大雨中,罗子君带着平儿,看着陈俊生带着小三和小三的孩子从车上下来,平儿很委屈的大声喊爸爸,罗子君抱起平儿离开,不让孩子感受到父爱被其他孩子剥夺。
罗子君搬家之后,孩子不适应各种闹,各种哭,平儿问:“为什么爸爸让我们住在离学校这么远的地方,还要让我们坐公交车?”
罗子君没有埋怨到丈夫身上,而是这样解释“很多孩子都是做公交车上学的,这是环保的交通方式”在孩子面前维护了爸爸的形象,即使自己被出轨,被离婚的遭遇。她也不让大人的世界影响到孩子,不在孩子的心理种上怨恨的种子。
罗子君的教育方式是开明的,所以平儿性格阳光开朗,很像罗子君天真简单的性格。#p#副标题#e#
剧中的凌玲是一位单亲妈妈,独自抚养儿子。在这个竞争压力大的社会里,她好不容易谋得一席之地,因而更懂得努力的重要性。
也许是凌玲过早的给孩子灌输大人思想的缘故,佳清给人的感觉也是个不太快乐的孩子,有些许阴郁,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比一般孩子来得更加早熟。
在剧中,贺函不仅从工作,生活,还是教育孩子上,都给了子君很多的帮助和开导。虽然贺函自己没有孩子,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做的好。
在离婚前期,贺涵开导子君说,你对孩子的爸爸记恨,孩子也学着记恨。你对他宽容,孩子也学着宽容。孩子是父母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有天,贺涵和罗子君在餐馆吃饭,遇到一位所谓的“聋哑人”寻求帮助,罗子君当即准备给钱,被贺涵制止。随后,贺涵掏出100块钱,告诉“聋哑人”去帮他们点一杯柠檬汁,剩下的钱归“聋哑人”自己。事实让人大跌眼镜,平儿知道了他会说话,能听见,贺涵用事实告诉平儿真相并叮嘱他:遇到事情要多观察,多留心。
罗子君害怕平儿长期住在陈俊生那里,会跟自己不亲,所以不管多忙,她都赶过去接平儿,带平儿回家住。但这样实际让平儿和她自己都弄得很累。也是贺函开导子君,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什么是对平儿较好的方式,才较适合。
贺涵对平儿的引导和教育是隐藏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其实较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