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沪新高考改革试点都出现了哪些问题?这几大问题要注意!
高考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08-02 09:41:56

  2017年基本可以算是我国的高考改革元年,因为今年首批高考改革试点,上海在进行高考改革后第一次进行了高考,之后,9月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个省市,将在和上海之后启动新高考改革。改革不可能不犯错误,那么这次的高考改革试点都出现了哪些问题呢?
 


 

  和上海今年的高考录取已进入较后阶段。

  总体看来,第一轮高考实验较为平稳收官,不论是实行的分段平行志愿录取,还是上海实行的院校组志愿录取,较终投档、录取结果,都基本符合考生的期待。

  从9月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个省市,将在和上海之后启动新高考改革。在这个时候,分析和上海高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接下来进一步完善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以及推进新高考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可忽视的功利倾向

  和上海的高考改革,都是按2014年9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的,具体改革内容包括:

  实行3+3科目组合

  文理不分科

  外语科目一年多次考

  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

  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

  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

  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等等

  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但是,从实践情况看,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存在被功利对待的情况。

  这轮高考改革较的内容就是“3+3”科目改革,省是3+(7选3),上海是3+(6选3)。科目改革在高考改革方案推出时,被赋予很多意义,主要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具体包括:

  其一,扩大学生科目选择权。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不像以前3+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只有2选1,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学科兴趣来选择科目。

  其二,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以前学生都被安排在一个固定的班里学习,现在则实行选课走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课程学习选择空间,不能说是国外中学那样的完全学分制,但可以说新高考之后,很多高中都开始实行走班制。

  其三,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外语科目考两次,选择较好一次计入高考成绩,各省今后都一样,因此学生的考试选择权扩大了。省更进一步,7选3的选考3门也可以考两次,因此有4门科目考两次,改革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程度比上海也因此大很多。

  其四,扩大学生学校选择权。今年省把录取批次都取消,学生可以同时填报本科和高职志愿(在今年高考录取中出现的学生志愿填报失误的“乌龙”事件与此有密切关系,当然,这不是取消批次改革的问题,而是说改革还存在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在2016年时,就取消了一本、二本录取批次的区别。取消录取批次,重要的价值是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以不再按照批次、按照“身份”来选择学校,而要关注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其五,扩大学生选择权。实行新高考改革之后,和上海两地的高考志愿填报、录取发生了改变:

  上海实行院校组平行志愿录取,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组,每个组可以填报4个,总共可以填96个;

  省实行分三段填报志愿,每一段所在学生可以填报80个平行志愿。#p#副标题#e#

  更严重的问题

  从改革初衷看,新高考改革是为了扩大学生的权利,这也是恢复高考40年以来,高考改革一直坚持的改革方向。扩大学生的权利,要让学生有获得感,但是,这些权利落地了吗?
 


 

  客观而言,在有的地方、学校,学生的权利是落地了。但是, 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学校、学生、社会以功利的态度来应对这一轮改革,因此,有的地方反而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

  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 部分学校以功利的态度对待新高考。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但调研显示,大多数学校能够提供7到8个组合给学生选择已经不错了。学校认为,如果要给学生提供这么多的科目组合选择,意味着需要开设更多的课程,也就需要更多的师资,可学校师资不够!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的研究显示,要落实新高考改革方案,教师要增加30%,使师生比达到1:8左右。如果实行大规模的走班制,则需要有更高难度的学校管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较重要的是,不管怎样选,学校需要关注学生较终的高考成绩,给了学生20种组合选择,如果较后高考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

  综合各种情况,有的学校就采取“套餐制”,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给学生设置几个科目组合套餐,供学生选择。不可否认,套餐制相对于以前也有进步,但距离实现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还有很大的距离。

  省有4门科目考生可以考两次,高二就有两次选考机会,结果导致有部分高中在高一时,同时进行8门选考科目的学习。这样做的意图很明白,就是争取让学生高二完成3门选考考试,之后就只学语数外。上海比的情况好一点,因为上海每门选考科目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且高二只安排了生物和地理两门科目的选考,其他科目的选考则安排在高三下学期。但就是如此,包括上海有的高中,也明确告诉学生,需要在高二把这两门干掉,或者高二至少考掉一门,否则高三要3+3,很难和其他3+1的学生比拼。很多家长很苦恼,说学校告诉我们需要选两门,如果不选两门,今后你们自己出了问题我们不管的。

  外语科目有两次考试,按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其中一次。但从实践情况看,上海参加秋季高考的学生,至少95%以上两次考试都参加,第一次都参加,第二次,只有极个别没有参加(有一所高中,高三毕业生400名,只有4人没参加,而且这4人准备出国留学,要学习德语)。一方面是学生觉得多考一次,说不定可以考出更高的分数,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告诉学生,第二次除非特殊原因,需要参加。

  其次, 学生和家长也以功利态度来对待。

  新高考改革设计,没有打破一个基本框架,就是按照3+3的总分进行排序、录取。所以学生在选择科目的时候,首要关注的还是哪一个科目组合会得到,不管3+(6选3),还是3+(7选3),很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包括学科兴趣、未来的大学兴趣和兴趣)。

  今年省高考志愿填报出现误报的“乌龙”,有考646分的学生填报了作为独立学院的同济大学学院,原因何在?

  除了省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把独立学院招生计划和母体学校招生计划混在一起,对独立学院的标识、提醒不够外,出现这种情况也与学生在高一选科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长远的规划,是有关系的,因为高一选科,就应该基本确定大学、目标,要了解学校,了解。在填志愿的时候,连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学院都分不清楚,意味着他们在高中选科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还是以能考出多高的分数来选科,而非结合自己的兴趣选科。

  一所好的高中校领导说,他们学校今年高考吃亏,为什么吃亏?因为这所学校原来是传统理科强校,很多学生因此选了物理、化学、生物,结果他们学校得3A+这个等级的学生很少(每门选考科目按百分比计等级,前1%计A+,2%计A,一共分为21个等级,在高考录取时再折合为分数,每个等级相差3分,A+计入高考的分数为100分。3A+是指3门选考科目的等级都是A+,3门选考科目计入高考分数为300分),还比不过其他原来比本校成绩差的学校学生,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有不少不选物理,而选地理或技术。

  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愿意选物理?主要是觉得物理科目比较难,和高手比拼得到的等级不高,会影响高考分数,虽然有的高校的明确要求需要选考物理,但这些学生的考虑是宁愿考更高的分数,选好的大学,而不是选好的。

  众所周知,如果学生以功利的态度对待选科,选物理科目的学生减少,这会对基础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问题如果不处理好,会引起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三是,社会功利对待新高考。今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媒体马上关注的还是高考考生,这名考生物理化学生物三门是3A+,被媒体解读为3科,这是和改革背道而驰的,因为这三门是以考生的百分位计等级,目的是为了扭转每分必究,可是,却又被解读为分数了。因此,针对计等级的改革,学生和家长质疑,既然较终录取看分数,为何考试时计等级呢?

  高考改革中,文理不分科是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希望避免学生过早分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可是,为应对选考,选科基本上在高一就进行,“分科”反而提前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中考改革将推进4+X科目组合,在语文、数学、外语和体育之外,由学生在其他科目中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任选X门。如果中高考改革导致的功利选科的问题不解决,有可能从初一起,学生就开始选科、分科了。比如一个偏理科学生,就主要选理科科目,文科达到基本合格要求即可。

  中考改革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要求学生选科时,要文理兼顾,但这不能避免过早选科带来的实际分科的问题。#p#副标题#e#

  新高考被功利对待的制度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高考改革被功利化对待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考改革方案本身存在比较大的需要改进的空间。总体看来,这一轮高考改革,重点是科目改革,而没有触及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说,考试科目调整了,增加了考试次数,但是,较终仍是按考生的科目总分排序、结合志愿进行录取。虽然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实行“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但在实践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和上海的新高考中,都有部分学校进行自主招生试点和“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所谓“三位一体”,即高考成绩、大学面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三者综合起来进行评价),但是,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所占的比例相当少,而且,目前的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还是和集中录取制度相嫁接。自主招生仅是给获得资格的学生的录取,而综合素质评价是对按1.5:1投档(即如果招100人,拿150人档案)进高校的学生再进行面试考察,按高考成绩、面试考察成绩和中学学业成绩录取。因此,在按总分录取的制度不变的情况下,扩大科目选择权、考试选择权,反过来会制造一些混乱局面。

  比如,省给考生的选考科目提供了4次考试机会(高二两次、高三两次),学生可从中选择两次。从考生选择权角度看,这样的改革似乎扩大了考生权利,但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这刺激部分学校、学生,在高二时,就把选考科目考掉,这无疑冲击了高中教学秩序,也把高考延续到整个高中三年,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就是为较后录取做准备。另一方面,如果选考科目是按百分位计等级,是不适合考多次的,因为每一次参加考试的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比如甲乙两组跨栏比赛,A组有刘翔,B组没有刘翔,但AB组的、第二名是等值的,那就会促使学校、学生对考试做功利的选择。

  上海选考科目只考一次,而且较主要的一次是放在高考之前,因此,这没有整体影响到高中教学。而的改革把高中教学打乱了,考生从高一开始就准备高考,拉开了战线,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没有对高考录取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扩大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权,不但会让选择权的落实受限,也会诱发新的应试倾向。

  二是,改革配套措施没有跟上。至少几方面配套改革,是明显缺乏的。

  其一,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新高考,解决学校的师资、场地等问题,新高考实行选课走班,对高中阶段的师资、场地条件有很更高的要求,如果师资不足,选课走班就难以走下去。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上海,推进新高考改革之后,都存在师资、场地不足的问题,在其他地方推进新高考,这一问题会更加突出。

  扩大学生选科权利,需要学校有充分的资源配合。上海和进行第一轮改革时,缺乏一个准备过程,结果师资、课程、教学、管理都边走边摸索。接下来,其他省市进行高考改革,应该有后发优势,这就需要结合上海和推进新高考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可目前来看,其他省市还没有针对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要求,在师资、课程建设上做出实质调整。比如有的高中,一个年级招3000多人,人数是上海一个年级的八九倍,这么庞大的规模,怎么走班?这些问题需要未雨绸缪。

  其二,高中学校要根据新高考,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这是学生理性选择学科、选择考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独立性,适应新高考选课走班的新学校管理方式的需要。

  其三,大学的招生、培养要做出改革。针对新高考3+3科目组合,大学每个要提出选科要求,从和上海的新高考改革实践看,大学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比较随意,有的学校只是考虑到增加学生报考,不是按对学生学习科目的要求而设置选科,提出的选科要求比较随意或者不严谨。另外,实行平行志愿录取,需要部分大学按大类进行招生改革,过细的设置不但会增加学生选择的难度,还会导致高校不同录取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分差。

  其四,独立学院办学改革。今年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把这一问题凸显出来:独立学院和本科院校混在一起,但是独立学院仍冠母体校的名字,导致有部分学生搞不清楚。在取消录取批次的整体改革中,要给学校平等竞争环境,就需要推进独立学院与其母体学校脱离,完全独立办学。

  完善高考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和上海高考改革试点存在的问题,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教育部门需要根据3+3科目组合在高中推进遇到的问题,增强高中办学标准,包括师资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校舍建设标准。

  根据新高考的选课走班要求,范围内的高中生师比要确定为10为宜,各地可以结合现实情况,明确适应新高考改革的生师比,按照这一比例加强高中学校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目前,高中的平均生师比为14.95,北京为9,上海为9.45,为12.92。如果按生师比10计算,推进新高考要增加50%高中教师,这是巨大的挑战。上海和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都觉师资紧张,那有的生师比达17的省市,师资缺口将特别大。

  第二,在不改革高考按总分录取模式的制度框架下,实行多次考试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多次考试,服务的仍只是一次集中录取(这与国外多次考试、多次录取不同)。

  因此,建议和其他将开始改革试点的省份,将选考科目的考试设定为一次,且安排在高三时进行。多次考试从实践看,只是看上去很美,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不但增加政府部门的组考成本,还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拉长高考战线。今年高考,有记者在现场问学生、家长,今年高考不,学生和家长都说很。因为这样的高考已经参加过多次了,从高二就参加了。这是真正的吗?!

  第三,谨慎推行平行志愿录取改革。

  实行平行志愿录取,需要学生有明确的兴趣,对大学和都十分了解,同时大学各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从当前情况下,这些条件并不成熟,相对来说,上海的院校组志愿,既满足3+3科目组合的需要,又能考虑到学校的特色,更适合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推广。

  第四,要对大学的选科要求进行规范,组织大学开展专题研讨会。

  大学的选科要求,将影响中学的选科,因此,扭转中学生的功利选科要从大学的选科要求着手。目前的选科要求,会误导部分考生投机选择。一种方法是,明确规定大学的可提出三种选科要求,偏理科要求物理科目,偏文科要求历史科目,再就是科目不限。另一种办法是,从目前大学较多提出三个选科要求,考生只要满足其中一科即可(比如大学提出物理、化学、生物科目要求,只要选有其中一科即可填报),调整为大学每个提出三个科目要求,考生要满足其中两门才能报考。究竟怎样规范选科要求,要体现大学的自主性。这需要深入听取大学、中学的意见,不能把高中和大学割裂开来。

  第五,高考改革需要坚持推进招考分离,只集中进行科目改革,将无法根本扭转应试倾向和功利选择。

  只要还实行集中录取制度,用单一标准来评价学生,高考改革不管怎么进行科目调整,改来改去,都可能原地打转。相比恢复高考制度的1977年,我国的教育形势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高考改革需要冲刺传统录取的架构,作出更大的改革探索。

  在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中,上海的春季高考是真正具有招考分离意义的改革。考生先参加统一测试,再参加学校的面试,一名考生可以申请两所大学,拿到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目前上海地方本科院校都参加这一考试、招生。但遗憾的是名额还有限,在2000名左右,如果上海本科院校50%以上的录取名额,甚至更高比例的名额都通过招考分离形式的春考录取,其他外地院校也逐渐参加,那么,招考分离的改革就可以扩大。

  对目前实行的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也应该以“招考分离”为原则,深化改革。具体而言,可将其逐渐与统一填报志愿、录取脱钩,改革为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实行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高校,自主提出申请成绩方面的要求,达到要求的同学可自主申请若干所大学。然后由大学独立对学生进行评价,根据申请学生的统一高考成绩、学科特长(竞赛获奖)、中学学业表现、中学综合素质和大学面试考察成绩进行录取。

  只有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而不是把学生纳入一个分数标准体系排序、投档、录取,才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科,发展个性和兴趣。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新高考 高考
上一篇:大学被调剂到不喜欢的怎么办?大学可以转吗?答案在这里! 下一篇:中央部委直属的大学有哪些?一共有多少所?附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名单,里面有没有你的学校?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补习学校
补习学校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