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高考考生 理性解读中国教育

教育资讯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07-27 15:10:43

  较近以来,陕西各大媒体、日报以及电视栏目,都被“向远方”和“郑书豪”这几个字抓屏了。各地也掀起了一场高考“热炒考生季”。

 

  这些年,教育部有关禁止炒作“高考考生”类的通知条文可不算少。每年这个时候,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也会在这一问题上泼点冷水,比如黑省教育厅近日就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中高考信息管理,禁止宣传炒作中“高考考生”。平心而论,这些举措初心可嘉,彰显理性;但舆论对“高考考生”的热炒,却已成了季节性“刚需”。

  中国人为什么对“高考考生”情有独钟?这个问题,有三点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国人崇文尚教的传统。根深蒂固的,大家对“读书”这件事,在价值排序上,有着高看一眼的惯性。因此,连高考作文题,常年都会成为社会性议题。二是学习苦累交织。越是难得,越是珍惜——这是人之常情。中国孩子的学习过程,尤其是高中阶段,起码眼下还谈不上特别“快乐”,那么,付出沉重的经济与精力成本后,一朝取得好成绩,喜极而泣也是常事吧!再者,相较于代际固化的担忧,清理完各种加分政策的裸分高考,越来越像一场公平正义的人生竞赛,尤其是穷孩子们,都等着通过它改变命运,加之人才强国战略下的知识价值日益凸显,后继的家长和学生们指望从“考生”身上汲取各自想要的能量,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p#副标题#e#

  不过,“考生”也是人,且考试本身带有概率上的偶然性,今日的“高考考生”,未必就是明日的“人生赢家”。神化“高考考生”,甚至将高考成绩与星座血型牵扯起来,显然就有点走火入魔了。关注“高考考生”,请以一颗平常心。也许“考生”们多是学霸、多出身学校、多有一些傲然于世的特质,不过对于普通孩子与家庭来说,了解他们平凡而质朴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也许比八卦颜值等资讯更有价值。比如今年的北京文科“高考考生”俞笑,媒体报道就很接地气:初中毕业于北京一所并不的学校,且当事人坦言,“在学校并不经常拿第一,这次属于正常发挥,考试不代表”。而某机构刚发布的一份《95后“高考考生”报告》显示,与大家的臆想不同,绝大多数“考生”就读的小学和初中,都比较普通。可见,“高考考生”不是一骑绝尘的“神”,而是在学习路上不断进化的“得道者”。当然,如果遵循辩证法中矛盾普遍性原理,公众也许能从“高考考生”的,窥见“好学生”的一些普遍共性:比如学霸们并不热衷“死读书”,都有自己广泛而多元的兴趣爱好,既读圣贤书、也闻窗外事;又比如他们基本拥有成熟的学习心理和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且每个学霸身后几乎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不会透支健康换分数。这些“经验”,也许比所谓“考生秘笈”更靠谱。

 

  “高考考生”不是三头六臂,也没有特异功能。相较于各领域潜心研究、踏实工作的楷模来说,他们也许仅仅是考试路上的“小胜者”。粉丝为之点赞,商家为之加冕,这固然是各自的自由,但于公共价值与公共理性而言,都不要陷入狂热。让“考生”们有一份开心而不至癫狂的心情,让关注者能从他们身上学到真正的求学方法论,足矣。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注意:西安理工大学与浐灞生态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下一篇:网红老师的一个小小善举,却影响了学生一辈子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