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考生在高考过后就考试彻底的放松自己,在成绩出来后才开始搜集各个学校的信息,殊不知,志愿填报的选择同样也将影响自己的一生,我们要慎重的考虑自己的选择。
选城市:你认真考虑过吗?
中国的家长是很看重大城市的,例如北京、上海、等,总认为到这些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极具优越性的城市读书,不仅能够接受到较好的教育,享受好的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大大增加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这样的思路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却也同样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不是有这样的实力?这些大城市高校在录取上一再凸显“三高”分数高、要求高、消费高。考生和家长真该多掂量掂量,千万不要冲高冒险。
另外,还需要提醒大家要搞清楚“距离换分数”原则。这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填报志愿的术语,主要针对某些考生和家长“非本省院校不上”的认识误区提出的。
选大学:两大误区你有没有?
填报志愿之前,很少有家长和考生会去研究一下高校的历史和实力。往往是拿到志愿填报的“大本”之后,看哪个顺眼就报哪个。对于高校的理解充其量停留在从校名上“下定义”:比如看到“交通”大学,就觉得与公路、铁路相关。“望名识大学”成为选大学时较容易出现的误区之一。
误区之二是根深蒂固的“学校情结”。很多考生和家长在意学校的排名,总给人一种非或非重点不读的感觉。实际上,学校情结本不是什么坏事,可理想和现实总会存在差距。大学虽然有100多所,但是具体分配到各省的招生计划就屈指可数了。冷静地分析一下,你的分数确有竞争力吗?
选:什么叫冷门什么叫热门?
考生和家长在选择的时候往往愿意选择热门,但却不知一些现在看起来热门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不热门,甚至毕业的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不管是冷门还是热门,都首先应该了解的内涵,也就是说,针对一个,我们要知道该的一些常识,比如学什么,今后可以怎么深造等。不要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热门,还是应该从自身情况出发,去选择适合自己的。
填报志愿时,一般都流行这样一句行话,即:考生优选学校,中低分的考生优选。其实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每一个分数段上都存在一个“较佳选择”的问题。
选择好的学校不能忽略好的,选择好的同样不能忽略好的学校,将两者结合起来方是较佳选择。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
对选学校还是选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有两种观点。
1.认为要选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来,从就业市场的检验和就业方面的情况来看,社会上一直流行一种观点,即填报志愿选学校不重要,关键要选个好,这样将来好就业。
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当中,尤以中学老师为甚。其主要理由是:一个人的发展和成才主要靠打天下,而不是依赖学校打天下,本科学习阶段只能在大学度过四年的时光,而将伴随人的一生。
对人的影响,往往会持续一生。因为选择得恰当,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选自己喜欢的,浓厚的兴趣便会带着自己在这个领域尽情地遨游,能更主动地、率地学习知识,并且充满了乐趣,做出更大的成绩,促进自己今后的长远发展。
从现实的情况看,目前各高校对的建设都十分重视,配备优良的师资,加大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强的研究力度,使得的教学质量大幅度增强。
可以说,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工作重点,现在不仅重点大学有自己的重点和特色,就是一些不太出名的地方高校,也有自己的品牌。
目前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清华大学冷门的毕业生也肯定比三流大学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于是,有些同学为了迈进自己心中较理想的大学,不惜选择冷僻的,而往往到就业时就遇到了麻烦。
因为这些同学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如果能考上清华大学的冷门,一般也都能考上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学校的重点、热门,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会有更大的优势。
如果考生不能进入符合自己发展潜能的,也要选择相近或相关的,这样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想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发展中得到长足、持续的个人发展,选择适合的比选择学校更重要。
2.认为要选学校
其主要理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单一型人才转为基础理论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已不再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只强调对口了,而更注重同学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等院校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办学模式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等新的教学方法。因此,考生、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应选学校次选。
只有学校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好,同学们才能学到好的学习方法。如果狭义地理解的重要性,把看得太重,只会给自己留下终生遗憾。
某专题调查显示,与高薪没有必然的联系。令人吃惊的是,大部分人获得高薪的原因是其基本素质的优势。
从综合调查分析来看,绝大部分人是“学非所用”,即不对口,是在工作中边学边干,良好的教育经历和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融会贯通、顺势而变。
名气较大的大学,有精良的办学条件,有众多的教授、学者和研究机构,储藏量庞大的图书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正好能实现上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