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是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年。新高考形式下各院校如何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5月20日上午,由学军中学与中国教育在线、新闻广播等联合主办的“心在高考 志在必得”省新高考志愿填报首场说明会在学军中学西溪校区举行,包括清华、复旦、上交大、浙大、港大、浙工大在内的40余所和香港地区学校以及省内重点高校的招生负责人来了个大聚会,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以生为本,搭建学科交叉平台
其实,这个会议已经酝酿很久了,作为本次会议的第一发起人,学军中学校长陈萍说,之所以选择“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议题,是因为这是高校和高中的共同愿景,“我们都希望把孩子送进好大学,将他们培养成未来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现代社会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对这些人才的培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陈萍校长表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赢在终点而非起点。
浙大竺可桢学院是为浙大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竺可桢学院院长唐晓武说,浙大希望创建拔尖学生培养生态园,而竺可桢学院一直在创新,优化课程体系,推进研究型学习,提升国际交流平台等。“竺可桢学院要培养社会的领袖和精英,进入学院不该是为了好的深造资源,而应该为了让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拔尖人才。”
2000年竺可桢学院成立。这一届是混合班,共招了110人,三个班都是工科生,“之所以工科人才理科培养,是因为工科生的基础理论起点低、要求低,很难培养出拔尖人才,而理科生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以及类比等方面的能力普遍优于工科生。”唐晓武认为,从当今时代出发,社会更需要文理兼修、综合素质强的人才。
在清华提起“星火班”应该没人不知道。清华招生组组长余潇潇说,“星火班”的全称是“科技创新,星火燎原”清华大学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07年成立,通过学生自主立项、自主实施。
“星火班”每年从大二、大三学生中选拔50名左右不同的、具有创新能力和潜质的学生,让他们自主申报项目,在项目实践中获得学术科研上的锻炼。“我们希望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较终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而非千生一面。”余老师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在以生为中心的基础上,与学生的志趣相结合,打破学科间的藩篱,选拔出较具特质的学生。
“星火班’的培养并不以学习成绩等静态的指标选拔学生,而以其自主立项为依据,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观察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耐力,考察他们对学术的热情和激情。”余老师说,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星火班”将学员分为信息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生命科学、人文社科等5个小组,小组之间每月定期进行学术讨论,以促进不同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的交流与碰撞。
那么, “星火班”的学生一般在高中阶段有什么特点呢?余老师说,清华曾对这些学生中学阶段的特质做过调查,数据显示,班里学生一半是高考进来的,一半是通过自主招生等拔尖人才选拔途径进来的;60%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参加过学科竞赛,学科潜质明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很快乐,学有余力,还参加过很多创新型学科比赛等。
自主招生针对的就是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且可享受降分10—60分录取的。
可见学校对创新人才的重视。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社会的重视,学校的重视,父母的重视!!!
更多高考资讯,可加群沟通了解:—高考交流群:45564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