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如果恰到好处的用上比喻句,无疑会让行文更形象具体,为文章加分。但是很多同学在作文中也会用到比喻句,作文分数仍然不高是为什么呢?伊顿教育小编觉得, 认清比喻和比喻的本质对提升作文很重要! 首先你要搞懂这些问题:比喻是什么?比喻的本质是什么?
喻,就是说明白。比喻是常见的修辞格,利用相似联想,由A联想到B,用B喻A。A与B是不同事物,是相似关系,因此必然有非同一性的缺陷,所以列宁说,一切比喻都是跛足的。 但比喻在我们认知和审美过程中又不可或缺,否则,如何向普通大众说清未知领域的事物或事理?如何描述具有独特个人体验的情思和意境?所以,深奥的哲学也可通俗,经典《易经》在观物取象后,又假象喻义,拟取人们生活中习见常闻的物象,通过文字的具体表述,使象征旨趣鲜明又生动。《道德经》中的比喻更是比比皆是,为的是把抽象的道理说明白。《论语》《孟子》也是频繁出现比喻,辅助说理。比喻是文学经典《诗经》六艺之一,是一向被作者和读者喜爱的文学创作方法。比喻在我国古代经典的创作方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不同文体中的比喻
比喻在不同文体中有不同的名称。说明文叫打比方,是重要的说明方法。议论文叫比喻论证,是主要的论证方法。在文学作品中,辅助描述物态人情,是常用的写作技巧。 比喻的本体作为写作主体对象,始终是文本要关注的话题,一切表达皆是为说清写明努力。面对非或缺乏相应体验的读者来说,本系统的概念体系无法胜任的情况下,只能借他山之石攻玉,达到触类旁通之效。
比喻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旁通的毕竟不是本体。因此,比喻只起辅助作用。在应用类文本中,比喻是辅助说明与论证的常用手段,决不能替代对本体的分析与描述,处于妾的地位。 因此,在说明文中,打比方常常与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摹状貌、举例子等综合使用;在议论文中,比喻论证常常与举例论证、正反论证结合,这样不仅内在通透,而且贯通外围,使读者在认知过程中豁然开朗,才能起到充分说明或论证的效果。#p#副标题#e#
本体、喻体和案例
在文学类文本中,比喻是诗性表达,是正室。人生志趣,个人情调,弥漫在具体场景意境中,如何表现?此时要善于选择意象作为喻体,以期达到旁通的传神效果。比喻本体是文本写作对象或其组成,而喻体是由本体联想到的对象,从而表现本体的特征。但本体喻体还交互作用,共同叠加相映,产生大于A+B的艺术效果。以李煜的名句为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本体是愁,喻体是一江向东流的春水,化虚为实,用“一江的春水”写愁思的充沛容量,“向东”写愁思的汇聚方向,“流”写愁绪的连绵产生,诗人故国之思的沉痛与春水的流动画面交互生成,既抒发愁苦情,又写了春江水,还描画了愁情的丰沛连绵,汇涌不息,更塑造了一个被故国之思缠身的亡国之君形象。诗性的比喻,就像湖面泛起的涟漪,美的意蕴层出不穷。
文学作品中之所以钟爱比喻,还有一个原因,能马上将读者带入当时当境,边联想,边感受,和描述对象息息相通,迅速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时间节点的当下感,能给予读者真实的存在感。这是艺术品的共同特点。请看明喻比喻词,“像”“仿佛”是不是有当即感?暗喻比喻词“是”“成了”等是不是已经有转化的真切感?借喻则无比喻词,完全被喻体替代,成为那个“意中”的她。
比喻散见于篇章中不足为奇,但作为篇章框架却是凤毛麟角,往往惊艳动人。《紫藤萝瀑布》是写景散文的杰作,将紫藤萝比作瀑布,既做标题,又提纲挈领,并且连环比喻,从结构到内容,在语言上无不呈现美的惊喜。 即使把比喻单纯作为一个行文的框架,也会让读者感到妙不可言(已有《连环用喻》一文,请参看)。《叫三声夸克》全文用打开礼盒的重重套盒,来比喻人类对物质结构从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的探索过程,每次都有打开前的期待,打开中的艰难,打开后的喜悦,随着问题发现——探索——解决而轮回,而文本也因此激发学生产生宝贵的科学探秘精神。虽是艰深的科学前沿知识,用一个比喻既解说得通俗,又赋予了生动形象的文学趣味,收到的科普效果。
比喻的本质是触类旁通,或解说通透,或感兴联通,大大增强了文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