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辅导: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子的?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兰 2019-08-04 16:39:31

  高一历史必修一辅导: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子的?从汉代到元代,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在不段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也是历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要知道每年的高考历史制度都会出现在我们的高考试卷上的。所以对于中央集权制度我们要了解的更加透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更好的成绩。以下就是伊顿教育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多个朝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仅供各位考生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一辅导: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子的?

  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

  (西汉时期地方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为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初年实行郡县制、封国制并行制。后来,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导致“王国问题”,严重威胁到西汉中央政权。景帝“削藩”到武帝推行“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解除了王国对西汉中央政权的威胁。)

  (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后期,分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2.隋唐的道州县

  隋文帝废郡,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太宗时,在隋朝州县两级制的基础上,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演变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唐朝: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

  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4、北宋:进一步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其中较主要的举措是: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设置枢密院调军,兵部统军,充实禁军并实行更戍法;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防止武将割据;财政上,地方税收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转运中央掌控。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1)措施:

  ①军事(兵):收兵权,编禁军

  ②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钱):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2)评价: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5、元朝:完善并发展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元朝疆域辽阔,郡县制已无法解除管理问题;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现状;蒙古族较汉族落后,人数少,需要地方发挥作用。

  (过渡)从汉朝至元朝,不但地方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而且中央政治制度也在随之而不断变化。)

  (1)措施:

  ①建立行省制度

  ②省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2)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 A

  解析 郡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汉宣帝强调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也就是强调了地方吏治对稳定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只反映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明中央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情况,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C项错误;D项材料无从体现,错误。

  2.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说法错误;“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宗法制强调父系血统,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项。

  3.陕西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式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推举孝廉受到贵戚人情的干扰,这体现了察举制的弊端,故选C项。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材料说明察举制下品评人物受到了人情的干扰;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式,D项错误。

  4.“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增强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答案 C

  解析 A项与题干材料中“去公卿甚远”不符,错误;B项没有体现题干材料的全部信息,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有尚书省、中书省的信息,没有门下省的信息,故D项中的“三省制”是以偏概全,且并未体现出“曲折”,D项错误;从“去公卿甚远”到“居真宰相之任”,说明其地位逐渐增强,C项符合题意。

  5.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增强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题干强调的是地方行政区划而非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不是各地经济联系,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增强”是指不同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行业或部门,显然与题干不相符,故D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地方的行政区划越来越细,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B项为正确答案。

  以上就是伊顿教育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资讯,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考生,也要知道的是我们每个在学习的时候都应该学会总结归纳,这样对于理解历史的相同点也是比较容易的。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高一政治辅导(必修一知识点)高一政治知识点归纳_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下一篇:甘肃考生低于多少分不建议复读?复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