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学大赛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解读,学生参考!
自主招生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8-01-25 16:24:42

  首届国学大赛的初赛报名现在正在进行中,学生们想要参加这个竞赛并对竞赛的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尤其是作为首次举办的国学大赛,学生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那么小编汇总了关于首届国学大赛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解读情况,学生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更多的题型及知识,学生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届国学大赛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解读,学生参考!
首届国学大赛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解读,学生参考!

  首届国学大赛对于很多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好的机会,爱好这方面的学生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那么鉴于是首届举办这样的比赛,所以学生有需要去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那么小编汇总了相关的样板的选择题、填空题的具体题型以及相关的内容解读,学生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为自己的考试做好充足的准备。
#p#副标题#e#

  03

  名词解释

  1. 《史记》

  【参考答案】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初名《太史公书》,乃二十四史之首,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列为“前四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帝王传记)、十表(年表)、八书(典章制度与史)、三十世家(两周诸侯与西汉王侯勋戚家族史)、七十列传(重要历史人物传记及一篇自序),共一百三十篇,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首创的纪传体为后世历代“正史”所继承,更以其“不虚美,不隐恶”的严肃修史态度(所谓“信史、实录”)与冲刺传统史观、同情下层民众的高度思想性(太史公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为后世树立了一座空前的“良史”楷模;《史记》刻画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练生动,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因此又是一部价值极高的文学著作,汉人刘向称之“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将其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考点】考察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史学史,难度中。

  【详细解析】本题考查对于史书的了解。对于史书的介绍需要指出史书的作者、体例、内容特点、影响价值等。

  2.元祐更化

  【参考答案】

  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 年),神宗去世,其子赵煦即位,是为哲宗,改元元祐。当时哲宗年仅九岁,故由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宣仁高太后起用了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文彦博等,将原变法派人物贬黜流放,同时恢复旧法,将新法全部废止。这一事件史称“元祐更化”。

  【考点】考察北宋政治史,难度中。

  【详细解析】本题考查对于北宋政治史的了解,需要指出事件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情节、意义等。

  04

  简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嵇 绍

  (八王之乱时,嵇)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选自《晋书·忠义传》)

  正 始

  正始魏明帝殂,少帝即位,改元正始,凡九年。其十年,则太傅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而魏之大权移矣。三国鼎立,至此垂三十年,一时名士风流盛于洛下。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即此诸贤为之倡也。自此以后,竞相祖述。然而《晋书·儒林传序》云:“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馀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此则虚名虽被于时流,笃论未忘乎学者。是以讲明六艺,郑王为集汉之终;演说老庄,王何为开晋之始。以至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戎互僭,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谁咎哉!”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

  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馀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选自【大明】顾炎武《日知录》)
#p#副标题#e#

  1.请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皇帝)易姓(朝廷)改号,叫做亡国;仁义的道路被阻塞,以致于到了(暴政虐民如同)率领禽兽来吃人、人与人之间自相残害你死我活(的境地),这叫做亡天下。

  【详细解析】本题的文言翻译难度较低。翻译关键点为“易”“ 率兽食人”“ 相食”,句式“……谓之……”。其中,“率兽食人”来自于《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也。”翻译时要注意将句中成分补全,使得译文通顺,表意完整。

  2. 用斜线“/”给上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答案】

  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馀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

  【详细解析】本题断句时可以借助文言虚词“而”“也” “ 矣”“ 乎”进行判断。

  3.《晋书》与顾炎武对于嵇绍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述其差别及理由。

  【参考答案】

  《晋书》认为嵇绍是千古忠臣,因为他在乱军之中、危难之际舍身救护天子,慷慨成仁,足以立为后世忠义节烈的楷模;

  顾炎武认为嵇绍的“小忠”不足与论,因为他入仕效忠于杀害自己父亲嵇康的晋朝,纯属认贼做父的不孝逆子,其行为败坏了维护文明秩序的纲常伦理这一根本,既然不能“保天下”,那么徒然地去保一姓之尊荣也就没有意义了。

  【详细解析】根据《晋书·忠义传》记载“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可以看出《晋书》注重的是嵇绍的忠烈事迹:他在乱军之中、危难之际舍身救护天子,慷慨成仁。从选文来源《晋书·忠义传》也可以看出,《晋书》认为嵇绍是千古忠臣。

  根据顾炎武《日知录》中 “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可以看出顾炎武认为嵇绍入仕效忠杀害自己父亲嵇康的晋朝,是认贼作父,违背了伦理纲常。而人伦纲常的丧失是亡天下的原因。

  4.本文尾句“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被晚清学人梁启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又被人改为“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你对后人这两句话的认识。

  【评卷参考】

  在这里,“天下”指的是道德伦理价值观所支撑着的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以及人民大众的安康福祉,绝非政权或朝廷这些“”的概念;“天下兴亡”,也就不指一个政权的建立与覆灭,而是指民族文化或人类文明的存续兴盛或衰败灭亡。

  “匹夫”作为权贵官僚之外的一位普通民众,是否捍卫政权对他(她)而言或许只是一个选项,但为民族文化和苍生福祉挺身而出却是当仁不让之事。

  梁启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不失亭林先生本意,后人所称的“兴亡,匹夫有责”则有混淆了“保国”与“保天下”的嫌疑。但在近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重大民族危机之际,政权的意义已然绝非古代一姓之尊荣,而与民族文化和民众福祉结合成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因此,站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后人所称的“兴亡,匹夫有责”亦不失顾炎武之本意。

  【详细解析】回答本题时,重点要弄清楚顾炎武思想中“国”和“天下”的区别以及“匹夫”的概念。原文中顾炎武直接指出了“国”和“天下”的区别:“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以看出“天下”是与“仁义”有关的概念,指的是道德伦理价值观所支撑的民族文明以及百姓的安康福祉;而“国”是与君主、朝廷有关的政治概念。相应地,顾炎武认为保国是君臣这类肉食者要考虑的,而保天下则是与肉食者相对的“匹夫”——权贵官僚之外的一位普通民众的责任。

  梁启总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顾炎武的本义是相符合的,而“兴亡,匹夫有责”则有混淆顾炎武强调的“国”与“天下”之间的区别的嫌疑。但是同时应该注意到将“天下”改为“”的特殊背景。在近代社会面临民族危机时,政权的意义已然绝非古代一姓之尊荣,而与民族文化和民众福祉结合成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兴亡,匹夫有责”与顾炎武本意也相符。

  05

  论述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4题: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

  1. 请说明这段文字的出处。(4分)

  【答案】《毛诗序》

  2. 请为该段文字标点。(4分)

  【参考答案】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

  3. 儒家思想在这段文字中得以怎样的表现?(16分)

  【参考答案】略

  4. 这段话在中国历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用具体事例来说明。(16分)

  【参考答案】略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自主招生的学生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目标院校呢? 考虑因素汇总! 下一篇:首届国学大赛样板选择题,填空题详情解读,题目分析汇总!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