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必背 | 20条古代文化知识清单
高考 来源:网络 编辑:郁夫 2024-02-27 16:40:32

  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了解并熟记一些古代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同时可以给写作和阅读带来更多素材积累。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小编精心整理的 20 条古代文化知识清单,希望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1.编年体: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经,按年、月、 日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2.《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他根据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和体例,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3.侯、伯: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中国古代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穀”等。

  5.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6.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7.国别体: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8.《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 240年的历史。西汉刘向编定,分为 12 策,33 卷,共 497 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9.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10.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11.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12.竖子:对人的蔑称,犹言小子。

  13.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4.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15.币: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币,礼品。

  16.中庶子: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历代沿置。

  17.将军: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18.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代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朝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19.宾客:春秋战国时多用称他国使者及贵族的门客、策士;东汉以后用以称依附世家豪族的人;官名,太子宾客的省称。

  20.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上一篇:2024高考作文押题:求新迎变局 奋斗建新功 下一篇:都说高考百日冲刺很重要,冲什么?怎么冲!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